燕趙文化·長城關塞與燕趙古跡·燕長城和趙長城
兩千多年以來,燕趙地區一直是農耕漢族與北方游牧民族融合與沖突之所在,由此形成了這一區域以長城關塞為代表的文物古跡與人文景觀。時至今日,雄偉壯觀的萬里長城為世界各國人民所矚目。
今日人們游覽的長城建于明代,它是在戰國燕、趙長城、秦長城及北朝長城的基礎上重建的。中國先民筑城的歷史十分悠久,相傳夏鯀作三仞之城,又傳說黃帝始立城邑。隨著經濟的發達,戰爭規模增大,開始筑造長城。春秋初期,楚國在其北境依托今河南方城縣北的伏牛山、方城山東南到泌陽東北,西南到鄧縣北筑城,名曰“方城”,這應是歷史上最早的長城。長城既是城,又是墻,它改變了戰場環境,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據城者握有戰爭的主動權。到戰國時期,齊、魏、秦、燕、趙、中山等北方諸侯紛紛修筑長城,其中,燕趙在其南部邊境筑長城,是為了對付兼并戰爭;在北部邊境筑城,是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
燕國南境長城建于燕昭王以前,起于今河北易縣太行山下,向東至徐水南境,轉向東北,經新安縣,終點為文安縣境內。此長城是為防御趙國與中山。北魏酈道元是范陽涿縣人,熟知燕趙人文地理,所著《水經注》,記載燕國南長城許多遺址依然完好。戰國末年,趙將李牧率兵伐燕,曾奪取燕南長城隘口“武隧城”。
明末清初學者顧祖禹,著《讀史方輿紀要》,記述北方山川險要戰守之地。書中載,清初安肅縣(今徐水縣)東北尚有長城口,乃戰國燕趙分界處。五代后晉開運三年,曾于此破契丹軍。又有長城遺址名黑盧堤,宋太平興國四年契丹入寇,大將劉延翰御敵于徐河,別將崔彥潛出黑盧堤,北沿長城,口銜枚躡其后。
燕南長城曾是燕國的重要防御體系,昭王初即位時,張儀前來游說,威脅道:“今大王不事秦,秦甲下云中、九原,驅趙而攻燕,則易水長城非大王之有也。”至本世紀40年代,南長城關門武陽城城垣遺址仍歷歷可見,后經發掘,已于近年建成燕下都博物館。
燕國北長城約建于燕王喜初年,由抗胡名將秦開主持,秦開之孫秦舞陽曾參預刺殺秦王。北長城西起造陽,東至襄平,沿今河北宣化。懷來以北張家口附近,向東北經圍場、內蒙古赤峰,再向東南至遼寧省遼陽以東,它護衛著燕國新拓之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
北長城遺址仍有跡可尋。清修《承德府志》載,木蘭(今圍場)縣境自東至西,延袤數百里中,橫亙有城塹,依山連谷,斥堠屯戍舊址相望。本世紀50年代,于內蒙古英金河與老哈河間之赤峰考察,亦發現燕北長城。七十五公里內,城關、望樓、長墻遺址斷斷續續,依稀相連;關樓遺址上有陶片散亂,當為戍卒所遺。其中,卓蘇河岸上五里岔北望樓遺址,長寬各四十米,最為雄壯。此段長城臨河為塞,高大堅固,曲折迤邐如帶,是燕北長城最北部分。
趙國亦有南北長城。趙肅侯時始筑趙南長城,起于今河北武安縣西南二十五公里之太行山下,沿滏水向東南,到達磁縣;滏水至此匯入漳水,長城便沿漳水北岸折向東北,經今臨漳、成安、肥鄉,終止于曲周境內。時稱“阻漳滏之險,立長城”。趙都邯鄲與魏都鄴城隔城相望,趙長城最初為防御魏國,后來主要防秦。
趙肅侯又筑趙北長城,《鹽鐵論·險固篇》載:“趙結飛狐、句注,孟門。”此長城東起河北蔚縣飛狐關、經山西代縣雁門關(句注)、寧武、岢嵐、至離石(孟門)與黃河相接。代縣、寧武土質色紫,故史志稱為“紫塞長城”。
趙武靈王即位后,胡服騎射,國勢大振,疆土向北擴張,《史記·匈努列傳》載:“北破林胡、樓煩,筑長城,自代并陰山下,至高闕為塞。”陰山即今內蒙大青山。此段長城始于河北蔚縣,西北經內蒙古集寧以北,武川、呼和浩特北,過固陽,包頭北部,最后終止于五原、臨河境內。
酈道元著《水經注》,曾親往陰山考察,山下有白道城,城北為白道嶺,嶺上長城縈帶,垣若頹基,東西無極。本世紀初,有人考察陰山趙長城,仍見頹垣廢址,當地人稱“二道邊”。在溪谷要沖地段還有古城錯落,遺跡隱然可辨。在包頭境內,長城自山腳下的什拉淖西至西山嘴子,共長二百六十余里,高二三尺至六尺不等,以什拉淖至城塔汗一段較為完整。
燕趙長城奠定了后代長城的基礎。秦始皇統一全國后的第五年,命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北擊匈奴,取河南(即河內)之地,渡河而北,斥逐匈奴遠退。于此同時,蒙恬主持修筑了秦長城,“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從此始稱“萬里長城”。秦長城西段自臨洮至九原,是在原秦長城基礎上修建的,為阻止匈奴騎兵由河套侵逼成首城咸陽,被視為重點地段,蒙恬就親駐上郡(今陜西榆林)屯守。其中段自云中至代郡,借用了趙武靈王所筑長城;東段自代郡至遼東,基本借用了燕國所筑長城。
秦修長城,使用了士兵戍卒、役夫、罪人,總數不下數百萬,百姓的血汗,創建起世界奇跡,護衛了中原農耕文明,然耗費巨大,徭役頻繁,生民愁怨,秦代民間有歌謠云:“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不見長城下,尸骸相撐柱。”始皇功過,各有其說。
秦代以后,歷朝都在利用、修筑長城。西漢時代以加筑烽燧為主,重點在西段與中段。東漢初年,則在常山關、居庸關以內構筑亭障塢堡,自代郡至平城(今大同)三百里間,起筑亭障烽火,相隔十里有一亭候。伏波將軍馬援曾在雁門、代郡、長谷修筑障塞,與原長城互為表里,維護漢朝的北部防線。
南北朝時,居于燕趙之地的北魏、東魏、北齊諸政權,都曾修筑長城。北魏中書監高閭上書陳奏筑長城有五利。一、罷游防之苦;二、北部放牧無抄掠之患;三、登城臨敵,以逸待勞;四、既防一時不測,又省常年防備;五、年年運糧,永無匱乏。高閭所言,實為修筑長城的經驗總結。南北朝時,北齊所筑長城,耗資最大,其工程量足以與秦、明兩朝相匹敵,其在山西及河北北部所建長城,構成了明代內邊長城東段的基礎。
上一篇:東北文化·色彩繽紛的藝術世界·熱情奔放的民間舞蹈藝術—東北大秧歌
下一篇:齊魯文化·古樸的風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