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文化·色彩繽紛的藝術世界·熱情奔放的民間舞蹈藝術—東北大秧歌
秧歌是東北地區流傳最廣泛的民間舞蹈藝術形式,分為高蹺秧歌、寸蹺秧歌和地秧歌三個大品種。其中以盛行于遼寧南部的遼陽、海城、蓋縣、營口等地的遼南高蹺秧歌最具代表性,被譽為東北大秧歌。
高蹺和秧歌原是兩種不同的民間藝術形式,早在東漢時期高蹺就已傳入東北,是百戲的一種,但后來一直僅限于一種雜技性表演。明末清初,高蹺逐漸和秧歌結合形成了高蹺秧歌,最先傳入東北地區,它以手鑼、挎鼓為主要表演道具,同時又是伴奏樂器,因此又稱為鑼鼓高蹺。大約在乾隆時期,山西柳腔喇叭戲、河北梆子、秦腔、山西梆子、皮簧、昆曲等戲曲傳入東北,并與當地的鑼鼓高蹺、地秧歌相結合,逐漸發展形成為一個新的舞蹈品種——戲出高蹺。戲出高蹺因其流傳地區之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流派,遼南高蹺是其中的一個主要流派。
遼南高蹺是集歌、舞、戲、雜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形式。清初在遼南地區的秧歌會上就已經出現了鑼鼓高蹺,當時蹺上人物還只有漁、樵、耕、讀等幾個扮相。戲曲進入高蹺后,遼南高蹺更多地借鑒了戲曲的某些因素,并把蹺工演唱的《神州會》《殺江》《鐵弓緣》《斷橋》等幾出戲中的代表角色的人物扮相和臉譜固定下來,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四梁四柱。主要角色有頭蹺(領舞)、二蹺、老生、老㧟、上裝(女角)、下裝(男角)等。 扮相化妝前后也有變化,如老生最初扮漁翁,蹺上演《殺江》時扮蕭恩形象,腦門上畫“大臘千”。二蹺初扮武旦,后改為扎黑頭巾俊扮武生。還有手持煙袋的老㧟,鼻梁上畫元寶或抹成一臉黑的下裝傻柱子,武丑扮相的頭蹺張三等形象。
遼南高蹺的表演和打擊樂也是在吸收戲曲表演動作和鑼鼓經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早期的遼南高蹺動作比較簡單,柳腔喇叭戲和其他戲曲進入高蹺后,高蹺表演明顯受到了戲曲的影響。如頭蹺下單場的備馬中撣水、打馬毛、扶鞍和鞭掛中的一馬三鞭等一套表演過程,就是借鑒了戲曲中的備馬和趟馬動作,使其秧歌化了。老生下場走四斗(朝四面觀眾各作一次)時的動作如甩髯、吹髯、蹩腳退步、提袍、亮相等,也是由戲曲起霸動作演變到蹺上的。此外,高蹺藝人的鑼鼓字譜仍保留戲曲的讀法。而在鼓的運用上為了表現特定的情節或塑造人物,而用不同的鑼鼓經,這是戲曲打擊樂的特點。
遼南高蹺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表演形式與相對固定的程式。它由搭像(類似疊羅漢)起、經前大場(亦稱花場群舞)、單場(獨舞)、清場(雙人舞)、混場(三人舞)、蝴蝶場(多人舞)到喇叭戲及后大場群舞止,前后大場要走龍擺尾、二龍吐須、十字梅、四面斗等各種隊形。小場表演除頭蹺、漁翁、老撾單場之外,清場均是以表現男女愛情為主題的小場。
遼南高蹺擁有一支職業和半職業的藝人隊伍,他們中很多人多才多藝,既能扭秧歌,踩高蹺,同時又是戲曲或曲藝藝人,能歌唱,能演戲,藝術上有傳承人,經常互相切磋技藝,長年堅持藝術探索和實踐。從遼南高蹺的演出形式上看,既有舞的部分,又有唱民歌小曲,還兼拉場玩藝(喇叭戲)或落子,集歌唱、戲曲、舞蹈于一身。伴奏樂器除嗩吶、鑼鼓外,還有二胡、笛子、竹板等。藝人根據各自的特點,既要完成規定的表演程式,又能充分即興發揮,相互配合非常默契。舞蹈時運用扇子花、手絹花、水袖花、煙袋及馬鞭等動作,與各種步法相結合,表演動作千姿百態。
遼南高蹺秧歌具有熱情、奔放、潑辣、風趣的特點,節奏鮮明,富于棱角,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它產生在東北這個特定的地理人文和社會環境中,嚴酷的自然條件造就了東北各民族粗獷豪放、剛毅尚武的性格,這些都表現在遼南高蹺那種熱烈、奔放的舞蹈節奏和表演中。同時東北人樂觀開朗、幽默恢諧的特點,反映到秧歌藝術審美觀念上,就象民間藝人所說的那樣“穩中浪、穩中逗、穩中俏”。他們具有沖破禁錮的冒險意識,較少受封建禮教的束縛,表演的基本主題以表現男女愛情為主,在秧歌中反映男女愛情的表演更為直接、開放,感情表露更為淋漓盡致,這正是遼南高蹺能夠經久不衰,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的原因所在。
上一篇:寧夏文化·天下黃河富寧夏·灌區水利
下一篇:燕趙文化·長城關塞與燕趙古跡·燕長城和趙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