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文化·古樸的風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姻關系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而基本的方面。齊魯地區自周代以來也基本上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只是先秦時期的春秋等時代存在媵妻制,即在正妻之外尚有侄、娣隨正妻嫁于男方。以后的封建時代,由于地位不同,男子在娶妻之外也有納妾等現象。新中國成立以來,這種現象徹底得到根除。
先秦以來,齊魯地區男女間的婚配大都要通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結合,其間,雖也有個別男女是經自由選擇而結合的,但在整個封建時代,其數量很少。現在,男女間的婚配已主要是自由結合為主,但在廣大鄉村,通過“媒人”介紹結合組成家庭的現象仍很普遍,而且在結合的方式上也有不少先秦婚姻禮儀的痕跡可尋。
先秦時期的齊、魯兩國都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男女結合的主要方式,《詩經》中的《齊風》和《豳風》正反映了齊國和魯國的情況。《齊風
·南山》說:“取妻如之何? 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豳風·伐柯》亦說:“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一詩專寫娶妻必須通過媒人,故后人稱為人作媒叫“伐柯”、“作伐”就是從此而來。當時,人們把非媒而嫁、無媒自交看成是一種丑惡可恥的行為,如《管子·形勢解》就說:“婦人之求夫家也,必用媒而后家事成。……求夫家而不用媒,則丑恥而人不信也。故曰:自媒之女,丑而不信。”
戰國時期,對自由擇偶的限制似乎更嚴。如戰國之末,燕軍攻入齊國,齊湣王之子法章逃至營地太史敫家,太史之女與之私通。后來,法章被立為齊王,以太史之女為后。而太史卻說:“女無謀(媒)而嫁者,非吾種也,污吾世矣”(《戰國策·齊策六》)。并終生不與之相見。太史之女雖身為王后,但無媒而嫁,其父仍深以為恥。
先秦時期的婚姻禮儀相傳為周公所制,其程序有六:①納采。男家如有意娶某女為妻,便請媒人向女家提親,女家答應議婚后,男家派人備禮前去求婚。②問名。女方如果許婚,男家即請媒人詢問女方的名字與出生日期。③納吉。男家卜得吉兆后,備禮通知女家,決定締結婚姻,也就是送禮定婚。④納徵。納徵又稱納幣。男女雙方定婚之后,男家將聘禮送給女家,所送聘禮主要是皮帛等物。納徵之后,夫婦關系就算確定。⑤請期。納徵雖然確立了夫婦關系,但還必須舉行婚禮,而舉行婚禮首先要擇定日期,即擇期。男家納徵后便可選擇婚期,并備禮告女家。女方為顯示尊貴,往往幾次推辭,故男方一般須三請于女方,然后才確定婚期。⑥親迎。指男方親自到女家迎娶。新郎的父親為兒子舉行過簡單的儀式后命他前去迎娶。新娘的父親則設筵席于家廟,在門外迎候新郎。新郎來后執雁入內,揖讓之后登上廳堂,再拜之后獻上雁作進見禮。新郎退出,新娘緊隨其后,迎親的車輛停在門外,新郎將上車的拉手繩交給新娘。新娘上車后,新郎駕車使車輪滾動三周。然后由伴郎駕車趕回,新郎將提前返回等候在家宅門外。新娘到來后,新郎攙扶新娘一起入內,行過禮儀之后遂共盆而食,合巹而酳。合巹而酳即將一瓠分作二瓢,新郎與新娘各執一瓢用酒漱口,這表示新郎新娘自此結為一體,互敬互愛,同心相連。次日早,新娘由新郎帶領拜見公婆,公婆則以酒菜招待,新娘還要向公婆敬酒。
以上六禮據說是為人之妻的重要禮儀,如六禮不備,貞節之女往往守義而不前往夫家。六禮之中以親迎之禮最為重要,故當時自天子至庶人皆親迎。以上六禮見于《儀禮·士昏禮》,從現有材料中,可知先秦齊、魯兩國的貴族婚禮中確有納幣、親迎等禮儀,但是否如前所說那么規整則難以肯定。《儀禮》一書后成,有儒家的理想成份,但它對后代的影響卻是很大的。
六禮中的婚姻活動,除了“親迎”之外,其他均由媒人或使者代行。《周禮·地官·司徒》中就列有“媒氏”一職,其職掌即專門負責庶民百姓的男女婚姻,即所謂“媒氏掌萬民之判”。
現代齊魯地區的婚嫁風俗受古代婚姻“六禮”的影響仍十分明顯,其程序可大致分為提親、相親、訂親、看日子、催期、完婚等。這個過程中許多禮儀既遵循了古禮,又有所簡化或變異。由于社會制度、社會風尚以及經濟狀況的變化,當代婚俗新舊交混,良莠不齊。而在鄉村一些古樸的婚姻禮儀中,“媒人”仍是一個重要角色。如“提親”又名“說媒”,就是媒人向男方或女方家長提出與某女子或男子結親的建議。“相親”也是經媒人介紹后,由媒人安排男女雙方互相見面。至于“催期”,一般也由媒人出面去女方討取準確日期,并將迎娶過程中的相關問題一一確定,通知雙方知道。
齊魯地區舊時婚姻講究“三媒六證”,三媒指天媒、地媒、紅媒;天即父,地即母,紅即紅娘。凡是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嫁娶的婚姻,便是三媒俱全。六證則是指結婚典禮時香案上擺放的斗(或升)、秤、算盤、剪刀、尺子、紅燭。至今一些舊式婚禮仍有請三媒六證到場的習慣。
從總體看,現在的婚姻在某些方面還保留有舊時傳統,只是已沒有那么嚴格,在城市和較大村鎮,實行新式婚禮者漸多。不過,除自由戀愛而締結婚姻者外,媒人(或介紹人)作為婚姻成功的功臣仍然受到格外敬重,在婚禮后豐盛的酒宴上,媒人都坐在重要的位置上,而且有時還要在次日專門設宴酬謝媒人。
上一篇:燕趙文化·長城關塞與燕趙古跡·燕長城和趙長城
下一篇:草原文化·馬背上的民族·牧人與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