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文化·雅俗共賞的吳越文學藝術·戲曲之鄉多好戲
江南戲曲始于南宋的“南戲”。北宋末南宋初,北人因戰亂南徙,北方雜劇傳到溫州,和當地方言、民間小調相結合,于是產生溫州雜劇或永嘉雜劇,以后稱南戲。現在所知南戲劇本有一百七十種左右。劇情多根據唐傳奇及江浙一帶流傳的故事編撰而成。《琵琶記》《荊釵記》《殺狗記》《白兔記》《拜月記》五部戲是影響最大的南戲作品。至今也是其他劇種的保留劇目。
南戲的出現,為明清傳奇奠定了基礎。明代雜劇作家中成就最大的要數徐渭。他的代表作是《四聲猿》。他的雜劇充滿浪漫主義精神,沖擊了當時戲曲創作上陳陳相因的習氣,對大戲曲家湯顯祖的創作有直接影響。和湯顯祖臨江派對立的是蘇州沈璟的吳江派。沈璟是吳江人,他和湯顯祖同時代。他著有傳奇十七種。其風格,前期追求文詞綺麗、典雅,如《紅藻記》;中后期比較注重“本色”,講究“合律”,如《義俠記》,文詞力求自然、樸實。其《景陽崗》一出至今原封不動保留。此外,有沈自晉、王驥德、袁晉、馮夢龍等劇作家。
明清之際,劇作家更多,如洪升、李漁等。洪升和孔尚任齊名,有“南洪北孔”一說,代表作是《長生殿》。江南還有豐富的戲曲理論,如王驥德、呂天成的《曲律》、《曲品》,有“論曲的雙璧”一說。李漁的戲曲理代更完備。明清時代,江南是全國的戲壇中心之一。
目前,江南戲劇劇種有三百種之多。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1) 古老的昆腔
昆曲以產生于江蘇昆山得名。它是我國現有劇種中最古老的一種,早在元末明初之際已產生。初稱“昆山腔”,它和海鹽腔、余姚腔、弋陽腔,同為明代南戲四大聲腔。昆山腔最初只是民間小調、清唱,以后經過漫長的發展,才成為昆腔、昆曲。魏良輔、梁辰魚是兩位對昆腔作出極大貢獻的人。以后,昆曲流傳全國各地,形成南北兩派。南昆流行于江南一帶,風格清麗細膩。北昆流行于北京、河北一帶,粗獷、豪放。昆曲最繁榮階段,是明中葉至清中葉。此期,昆曲一直以“正聲”的姿態出現,執中國劇壇牛耳二百余年。究其原因,一是劇目繁多,作家多為有才華的文人士大夫;二是昆曲流麗悠遠,為其他劇種所不及,“聽之最足蕩人”。昆曲的表演,具有抒情性強、動作細膩優美的舞蹈化傾向。角色分工細,利于演員對人物、劇情的把握。此外,在化妝、造型、服裝、道具等方面,昆曲也有一套格式。總之,昆曲本身的綜合性、完整性、優美性,是其獨占鰲頭的根本原因。道光以后,昆曲開始走下坡路。這有多種因素,它本身的貴族化是主要因素。昆曲開始是雅俗共賞的劇種,群眾基礎好,因此發展快。后來,昆曲劇本的創作,越來越少,越來越雅,曲高和寡。特別是走進清宮,成為宮廷大戲后,路便越走越窄了,終于衰落。其他地方劇種卻興旺起來。昆曲在近代以后,或演變為地方昆曲,或為其他聲腔劇種吸收,成為“祖劇”。
(2) 諸腔并蓄的亂彈諸劇種
浙江有“亂彈之鄉”的稱譽。所謂亂彈,是指在一個劇種中,包含有昆曲、高腔、皮黃、梆子、吹腔、灘簧、時調等。一百年前,流行在浙江的亂彈劇種約有幾十個,現在主要有婺劇、紹劇、甌劇、臺州亂彈四種。婺劇原稱金華戲、金華亂彈等。主要活動在金華地區、麗水、杭州地區。紹劇原名紹興大班、紹興亂彈、紹興高調等,已有二百多年歷史。甌劇原名溫州亂彈,也有百年歷史。甌劇曲調華麗流暢,伴奏也極為豐富多彩。亂彈諸劇種演出劇目、表演形式差異不大,有“天下亂彈是一家”的說法。
(3) 豐富多彩的灘簧諸劇種
浙江的灘簧有甬劇、姚劇、湖劇。江蘇有常、錫灘簧、江陽灘簧等。甬劇又稱寧波灘簧。擅長演清裝劇及現代劇,采用寧波方言。語匯豐富,語言風趣,其曲調特色是清唱和快速疊詞,口語化甚強,生活氣息濃;不用大鑼大鼓,只用輕巧的襯鑼、襯鼓點綴,通俗易懂。姚劇又名余姚灘簧。主要曲調稱“平四”。采用余姚話,語匯豐富,曲調變化靈活自由。湖劇又稱湖州灘簧,俗稱百花戲、本灘調。用湖州方言。
(4) 后起之秀越劇
越劇的歷史不長,自形成至今不過八十多年,然而影響卻遍及浙江及上海,江蘇等地。越劇的發源地是浙江嵊縣。越劇由當地民間小曲和“宣卷調”結合而成。越劇最早的雛形是一種自娛形式的歌唱活動。藝人是農民,后來半農半藝,農閑時外出賣唱。其后,模仿紹劇,丟下煙管,以毛竹做伴奏,稱“的篤”班。再以后,一些藝人開始組班,稱小歌班。1917年進入上海,越劇開始發生轉折。進入上海后,為了站穩腳跟,招攬觀眾,小歌班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是道白改用浙江書面語并夾用上海話,吳語地區人都能聽懂,觀眾越來越多了。在唱腔上,吸收了紹劇的一些唱腔,將平穩婉轉與高亢、粗獷相結合。其唱調反映出江南地區民間絲竹音樂的特色。在表演上,學習了昆曲、京劇的身段、臺步、亮相等形體動作的表演技巧、特別是學習了京劇中的武打動作。這樣,越劇通過兼收并蓄,后來居上,成為江南最有影響的劇種。
上一篇:燕趙文化·燕趙文化的特征及其形成·慷慨悲歌與好氣任俠
下一篇:燕趙文化·長城關塞與燕趙古跡·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