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撒字成絕跡
白沙撒字是傳統相聲“撂地”作藝時期的一種表演形式。藝人們手里拿一袋用漢白玉磨成的白沙,一邊用這種沙面在地上撒出一個或幾個字,然后或說或唱地講這個字像什么,增減一些筆劃又像什么,有時還用這些字巧妙地組成一副對聯。這種表演方式,內容或是說笑戲耍,或是醒世勸善,或是諷喻刺邪,邊撒邊唱,十分有趣。
從一些史料可以知道,白沙撒字是從宋代瓦舍里的“沙書地謎”發展而來。這種技藝就是藝人在地上用沙子撒成各種字畫,又根據表演需要,在原字畫上添加筆劃,使之變成另一字畫,它類似于用增減筆劃構成的字謎,故稱“沙書地謎”。可惜宋代“沙書”的具體情況已無記載。但是相聲在最初的表演中,便與這種伎藝結下了緊密的聯系。被相聲藝人稱為相聲之祖的“窮不怕”朱紹文,就是白沙撒字的圣手。有一首稱道他這種表演的詩,說他:“白沙撒字作生涯,欲索錢財謔語發,弟子更呼貧有本,師徒名色亦堪夸。”(見《都門雜詠》)朱紹文作藝時,以地當紙,以沙作墨,右手攥把白沙,一邊勾出一字,一邊唱著大平歌詞。例如寫個“容”字,邊唱邊寫:“先寫一撇不成個字,后添一捺把‘人’字成,人字頭上添兩點兒念個‘火’,大火燒身最無情。火字頭上添寶蓋兒念個“災”字兒,災禍臨身罪不輕。災字兒底下添個口念個‘容’字,得容人處且把人容。”唱詞通俗,曲調悠揚動聽。有時在解釋字意時還談古論今,諷刺現實,非常受觀眾歡迎。例如朱紹文經常表演的《字象》,就是諷刺封建官吏的。
甲:(寫個“二”字)
乙:這像什么?
甲:象一雙筷子。
乙:當過什么官?
甲:當過凈盤大將軍。
乙:為什么丟官罷職?
甲:因為它好摟。
乙:該!我也寫一個。(寫個“而”字)
甲:這像什么?
乙:像個糞叉子。
甲:糞叉子五個齒兒,你這個怎么四個齒哪?
乙:錛去了一個。
甲:當過什么官?
乙:點屎。(諧音“典史”)
甲:為什么丟官?
乙:因為它貪臟。(諧音“貪贓”)
白沙撒字這種表演不僅需要知識掌故和笑料包袱,而且其書法也非常講究。據說有一次恭親王奕訢曾召“窮不怕”到王府花園的地上,用白沙撒了一個雙溝的“學”字,字體工整而有神韻,恭親王很贊賞,還因此給他一分錢糧。
相聲“撂地”作藝時,幾乎所有的相聲藝人,都會這種白沙撒字的伎藝。但是隨著相聲脫離街頭而走入茶社劇場,這種伎藝便無法施展了。這樣,這種伎藝也便開始失傳了。不過還有少數藝人至今仍能操此伎藝。象聲大師侯寶林,據載,毛主席和周總理都非常喜歡這種表演。1962年,周總理親自向侯寶林詢問解放前在天橋地場上表演的情況。侯寶林跑了很多地方才弄到一些碎的漢白玉,制成白沙,并且和郭啟儒,郭全寶一起,給毛主席和周總理表演了《字象》,毛主席聽后,很是欣賞。不過今天,這樣一種富于趣味的表演伎藝,我們再也難于看到了。
上一篇:白朗起義失敗
下一篇:白璧微瑕——泰國長篇小說《他的名字叫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