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風土習俗·年節習俗
四川地區經過清初、抗戰和解放后三次移民入川的浪潮后,年節習俗已與全國其他地區大同小異,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如春節、端午、中秋、重陽等節日及過節方式都基本一致。但仍然有一些地方性的年節習俗經過發展變化,得以保留至近、現代。
成都地區自古富庶繁華,自古即好游樂,早在秦漢時期即見諸史載并聞名全國。到唐宋時期發展到一個高潮。唐時成都與揚州號稱天下繁侈,有“揚一益(益州,特指成都)二之稱。《宋史》稱四川地區民俗奢侈,喜好游蕩,人們不遺余力地從事游樂活動。其實這種風俗的主要流行地區是富庶發達的成都地區,“成都游賞之盛,早于西蜀(《歲華紀麗譜》)。”每逢歲時節令,上至達官貴人,下至普通老百姓,士女櫛比,扶老攜幼,填道塞途,嬉游于城內城外。不喜歡游樂的人,幾乎要被視為異類。
宋時成都游樂的節令繁多,幾乎月月有節,規模較大的有下述諸節:
正月是游樂節最多的一個月,從初一到十五,游樂不斷,正月初一,居民要拿著彩色的小旗游安福寺塔,初二、初三要上墳掃墓,知府也要出城游賞宴會。到初五又要舉行五門蠶市,即要交易,更兼游樂。上元節又是燈會,三天之內城門晝夜大開,縱情游樂。
二月初二是踏青節,百姓都要到四郊游樂。初八日藥市、與正月蠶市一樣,也要游樂。
三月初三日居民傾城出游學射山,不去者甚至要受責罰,出游者的隊伍綿延一二十里,規模極其壯大。初九日出觀街藥市,二十二日出游城東海云寺。四月十九日官民出游浣花溪,萬人空巷。浣花溪則有諸軍騎射,水嬉競渡等表演,游人游賞終日。此后直到年終,游樂節日月月不斷,舉不勝舉。
到近、現代,這些游樂節日或保留,或發展成為成都農歷正月期間的人日游草堂和著名的成都燈會和花會。
近代成都仍保留了正月游樂繁多的習俗,只是已演化為以游廟為主,成都人正月游廟活動有固定的日期和廟宇。初一要游武侯祠,丁公祠、望江樓,初七游草堂,其余初五、初九、十五都要游武侯祠。其中規模最大、影響也最大的是人日游草堂。
人日即正月初七日,草堂即唐朝大詩人杜甫的舊居,位于西郊。唐朝詩人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中有“人日題詩寄草堂”之句。高適死后,杜甫懷念故人,曾作有《追酬故人高蜀州人日見寄》以悼念亡友。后人被兩位詩人之間的真摯情意所感動,從晚唐起,便有了人日游草堂的習俗,一直流傳下來。人日游草堂不僅為老百姓所喜愛,士大夫也概莫能外。清朝四川學政何馮基為此曾為草堂作一對聯,處心積慮到外縣去過年,以便于正月初七日(人日)趕回成都,將對聯送到草堂。聯曰:“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由此可見人日游草堂之俗對成都上上下下影響之深。
成都燈會在唐朝就已負盛名,當時叫做元宵燈節。這是保留至今的古老習俗之一。唐對成都的元宵燈節于正月十五日元宵節舉行,在全國已很有名氣,唐玄宗入蜀避亂時,都沒有忘記元宵上街觀燈。當時燈會并不象現在這樣集中在一個地方,而是城里城外,遍地彩燈,其中以青羊宮的道燈、昭覺寺的佛燈、大慈寺的水燈最為有名。宋時燈節延長為三夜。清朝規模更為宏大,沿街住戶從除夕前兩三天就開始張燈結彩,初九夜各戶及廟宇點燃燈籠,稱為“上燈”,標志燈會正式開始。繁華的街道還要搭造牌坊燈,用木為架,四周圍以紗幕,上面畫一些戲劇故事或民間傳說,中間點燈。往往間隔幾十米就安放一架,以東大街的牌坊燈最為精致。燈會上還有很多燈謎供人猜解,以增添游人的興趣。燈會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以后。
解放后,成都燈會集中到青羊宮(包括文化公園)內舉辦,時間長達一兩個月之久,由于采用了現代聲光技術,其璀璨已非舊時可比。逛燈會成為成都人春節期間最重要的娛樂活動之一。
成都花會始于唐朝。唐時成都除有蠶市、藥市外,還有花市,兼有花木交易和供市民觀賞。到南宋時逐漸趨于繁榮。當時成都花市不止一處,以南郊和青羊宮的花市最為盛大。明清時花市已不僅僅賣花,還增加了其他農副產品的交易,地點逐漸集中于青羊宮,時間也固定在農歷二月十五日。民間認為二月十五日是百花的生日,俗稱花朝節,要賞花志慶。道教恰好也認為這一天是其教祖老子的生日,青羊宮進香的道教信徒也特別多。那一日,賞花的、進香的湊在一起,形成了一年一度熱鬧的民間盛會。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花市為花會,增加了工商產品的交易。民國初又在花會舉辦武術比賽,因獲勝者獲得金質獎章,俗稱“打金章”。花會更加熱鬧,吸引了江湖藝人及川劇、曲藝等入場表演。市內有名的川菜館如榮樂園、競成園以及賴湯元、龍抄手等各種有名的小吃也不失時機地入場設攤,為游人提供美味食品,成都花會一時熱鬧非凡、盛況空前,屆時不要說青羊宮,遠在通惠門一帶游人就已摩肩接踵,填路塞途。省內各市縣及至省外一些地區的人都要專程趕來“趕花會”。
1951年,舉辦了建國后第一屆成都花會,但不叫花會而叫做“物產展覽會”,地點仍在青羊宮。1958年將當年花會上展覽的所有花木就地載培,次年將這一塊地盤從青羊宮劃出,單獨建成一個公園,稱青羊宮花園,后改名為文化公園,作為花會的常年舉辦地。“文革”中花會曾一度中斷,恢復后仍為一年一度,但越辦越盛大,到1988年,累計建國后已舉辦了二十五屆。
唐宋成都農歷二月初二的“踏青節”,到后來演變而為春游錦江(小游江)和四月十九日浣花大游江活動。后者為成都人春游錦江的高潮。各級官員、老百姓從杜甫草堂旁的浣花溪上船,順流而下,直到望江樓。兩岸看熱鬧的人人山人海,甚至沿江搭起涼棚,接連數里之長,以便觀看游江盛況。這個風俗也一直保留到民國初年。直到后來錦江河道已變得不能行駛舟船,春游錦江才因無法開展而停止。春游錦江的風俗已演變為今天成都人春天紛紛到遠遠近近的風景名勝地區春游的新習俗。
上一篇:巴蜀文化·巴蜀文化之源·巴蜀地區歷代行政區劃的沿革
下一篇:嶺南文化·嶺南文化的現狀與前瞻·建立嶺南文化的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