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奈斯庫的愿望
埃奈斯庫,喬治(1881—1955)是羅馬尼亞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指揮家、音樂教育家。自幼顯露出非凡的音樂天賦。七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1893年畢業。1895—99年在巴黎音樂學院從馬斯內和福萊學習作曲,從馬爾西克學習小提琴,以優異成績畢業,獲大獎。畢業后長期從事公開演奏和教學活動。他的演奏以技巧嫻熟、風格樸素自然、演釋作品深刻著稱。在提高本國人民音樂文化水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15—16年在布加勒斯特舉行一套十六場的“小提琴音樂史音樂會”,共演奏了二十八首小提琴協奏曲、十七首小提琴奏鳴曲和大量小品等。做為指揮家指揮過歐洲和美國一些最優秀的管弦樂隊,多次指揮演奏個人作品音樂會,同時特別重視介紹羅馬尼亞作曲家的作品。在布加勒斯特指揮首演了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柏遼茲的戲劇交響曲《羅密歐與朱麗葉》、瓦格納的歌劇《羅恩格林》等。為了鼓勵發展本民族音樂創作,1912—46年他把在國內全部收入用于羅馬尼亞青年作曲家獎金。參加了籌建羅馬尼亞作曲家協會的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積極參與復興祖國音樂文化事業的活動。晚年僑居國外,在巴黎去世。
埃奈斯庫的創作以羅馬尼亞民間音樂為基礎,在音樂語言方面吸取了民間因素,創造出具有革新精神的個人的獨特風格。他的作品雖不太多,但包括各種體裁。他是羅馬尼亞交響樂的奠基人,主要有:第一羅馬尼亞狂想曲和第二羅馬尼亞狂想曲是兩部流行的作品。前者描寫農村節日情景,以民歌《在磨坊中》、《我有一分錢,拿來買酒喝》、《云雀》等曲調為素材,表現出一幅幅生動的民間風格畫;后者具有史詩性質,表現了羅馬尼亞過去曲折的歷史和英雄時代的豐功偉跡,其中引用了《在一個古城堡中》、《斯特凡大公》的曲調;他共寫了五部交響曲(其中兩部未完成),第一交響曲有時被稱為埃奈斯庫的“英雄”交響曲,第三交響曲富于哲理性;三首組曲,第一組曲演出時引起轟動,第三組曲取名“鄉村”,具有羅馬尼亞風格的印象主義浪漫激情;合唱交響詩《大海之聲》;《室內交響曲》是他最后一部作品。他還創作了歌劇《俄狄浦斯王》、室內樂弦樂八重奏、鋼琴五重奏、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小提琴與鋼琴組曲《童年印象》等。
他是一位音樂教育家,培養的學生有梅紐因、費拉斯、格柳米奧、伊達·亨德爾等。為紀念他的杰出貢獻,布加勒斯特交響樂團、音樂學院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從1958年起,舉力每隔三年一次的“喬治·埃奈斯庫國際音樂節”。
埃奈斯庫是一位愛國主義的民族樂派作曲家。晚年僑居國外,身患重病,念念不忘回歸祖國。在生命最后時刻,他大聲呼喊:“我想念我的祖國,我整個身心都與祖國人民在一起。當我病愈后,我只有一個愿望,回羅馬尼亞!”1955年5月4日在巴黎病逝,愿望未能實現。
上一篇:哀哉,高五姑
下一篇:奧古斯丁的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