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文化·嶺南文化的現狀與前瞻·建立嶺南文化的新體系
(1) 21世紀物質文化的宏偉藍圖
物質文化主要指社會的生產力和文化的物質設施。嶺南在改革開放以來的物質文化發展的高速度,已日顯其現代文化雛形,為邁向21世紀的文化的宏偉計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加速實現嶺南文化的現代化極具可行性和操作性。
在社會生產力和文化的物質設施突飛猛進的1991年,道路、橋梁、通訊、電力及工農業基礎硬件設施的建設發展速度,都呈幾何級數增長。以最能代表嶺南文化特色和優勢的廣東省為例,1978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僅為27.23億元,到1991年猛增至478.20億元,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9.1%,年均增長速度為27.4%。社會總產值為3800.09億元,占全國的8.9%;工農業總產值為3178.94億元,占全國的8.7%;外貿出口總額為136.88億美元,占全國的19%;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為2536元,比1978年增長5.3倍,比全國平均值高出96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143元,比1978年增長4.9倍,比全國平均值高出434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1029.40億元,比1978年增長57.6倍,占全國的11.3%;平均工資為3358元,比1978年增長4.5倍(所有數據來自李時權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嶺南文化》)。隨著新技術、新設備的大量引進,廣東的工業生產正向現代化、自動化、電子計算機化的目標奮進。珠江三角洲地區在交通、通訊、能源、等方面,基本上形成一體化的格局和立體化、國際化的交通運輸網絡。
廣東物質文化高度發展的重點,是確保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據新華社廣州1995年12月7日報道:廣東目前國有經濟資產總量居全國第一位,在關系全省國民經命脈的重要部門和關鍵領域占支配地位,對全省經濟發展發揮著主導作用。據有關部門最新統計,1994年廣東國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總數4749個,比1978年增長20.8%;資本金達578.25億元,增長6.3倍;凈資產(所有者權益)748.06億元,增長7.3倍;1994年末固定資產凈值697.30億元,增長8.8倍。以上還不包括已改組為股份公司和中外合資企業中的國有經濟部分。在國家經貿委和國家統計局11月公布的“中國工業企業綜合評價最優500家”中,廣東占73家(《深圳商報》1995年12月8日第四版)。廣東在即將到來的21世紀據此而制訂了1996至2010年的具有科學性的追趕香港、臺灣、新加坡、韓國“亞洲四小龍”的宏偉目標和計劃,具體內容主要有:至2000年,在總體上達到臺灣、韓國1990年的經濟水平,爭取國民生產總值達到5180億元,平均年遞增13.4%,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7200元,部分地區達到或接近臺灣、韓國2000年的平均水平,其余地區達到小康水平;至2010年,全省總體上達到臺灣、韓國2010年的經濟水平,爭取全省國民經濟生產總值達16700億元,平均年遞增12.4%,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20800元。
(2) 建立嶺南文化新體系
建立嶺南文化的新體系,應該是21世紀嶺南人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使命。
從目前情況來看,嶺南的物質文化發育良好,成績驕人,然而精神文化卻相對失色。不錯,嶺南文化只是一種地域性文化,在一般情況下,其作用和影響主要是在嶺南地區。但是由于處于又一次偉大歷史轉折時期的中國,是以嶺南為試驗場和突破口的,因此,嶺南文化不僅挾天時、地利、人和之勢,成為全國最具強勢的地域文化,而且形成了“北伐”的進攻勢態,從沿海到內陸,從城市到農村,嶺南文化的南風,正在全國范圍內勁吹,以至與根基深厚、內涵豐富博大的傳統中華文化產生激烈碰撞沖突,在人的自我意識和價值觀念方面對傳統的“大我”和自我封閉、墨守成規、自足自強的價值觀念發起了強有力的挑戰,并正在不斷地獲取戰果;在嶺南地域文化中最具地域色彩的以粵語為主體,兼容中西語言因素的方言,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竟奇跡般地成為國人的時尚。不僅流入嶺南的大量永久的或臨時的移民,都在努力地學著帶有不少洋味和土味的粵語,而且在全國的大中城市,人們也以能說上幾句粵語為時髦。諸如鐳射(激光)、T恤(T字形襯衣)、菲林(膠卷)、的士(出租車)、派對(聚會活動)、埋單(付賬)、雪柜(冰箱)等等極不規范的詞匯,不僅出現在人們的日常口頭用語中,而且還出現在一些報刊、電臺、電視等傳播媒體上,成為一種屢禁難改、越演越烈、令有關人士既氣憤又擔憂的“語言污染”。粵語中與發、生、久、易諧音的8、3、9、2等被廣東人視為吉祥,奉若神明的數字迷信,竟也在全國泛濫成為一種畸形的可笑的現代迷信。雖然如此,但這種無序的,不成體系的文化北伐運動,其本身并未經過精化、升華,依然停留在以工商業文化為主導的以通俗文化,甚至是更低層次的大眾文化的階段上,因而必然帶有明顯的負效應。作為一種在全國范圍內產生振蕩與影響的強勁地域文化,無論從其對嶺南文化的整體素質考慮,還是從其對中華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重新整合與發展考慮,都必須著眼于當代嶺南文化系統的建立。
建立嶺南文化的新系統,當務之急是從宏觀上規劃好精神文化的近期和長期發展方向和體系化的方針、政策和合理的結構,從微觀上著眼于急待解決的種種在改革大潮中涌現的先天不足、后天失調的精神文化困惑。
建立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鼎足而立的珠江文化體系,突出體現作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民族化和珠江流域(含海洋文化)獨特鮮明的個性化的嶺南新文化,是一項長期的、艱辛的、具有極其嚴謹科學性和必須投入大量資源的偉大工程,它必須依靠國家、政府、社會、專家及全體嶺南人和嶺南新移民的努力和貢獻。
切實解決近期的精神文化問題,是否可以著重從這樣幾方面著手:
首先,加大精英文化或高雅文化建設的力度和速度。這是檢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化總體素質和水平的首要標準。從嶺南文化現狀看,通俗文化的發展較為活躍,成就較為顯著,而精英文化,則難以與京、滬相比較、相抗衡。
第二,大力提高嶺南人的文化素質。文化素質是考查文化水平高低、文野、粗細的綜合性標準。文化素質高下不僅意味著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也不僅意味著知識結構的扎實豐滿程度,更應包含著愛國主義思想,個人道德修養,法制觀念,社會責任感,集體主義精神,對美丑的判斷力,價值取向和自律能力以及在以市場經濟為機制的商品社會中必不可少的正確金錢觀念等等,都應由政府、社會和全體嶺南人同心同德,緊密配合,力爭早日改進。當進入21世紀時,能夠無愧于20世紀最后的崢嶸歲月。
第三,加速法制建設和廉政建設。目前嶺南地區法制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廉政建設更大大地滯后于經濟建設,因而社會犯罪率偏高,政府職能部門透明度較差,錢權交易現象成為高速度、高效率運作的絆腳石,必須下大決心在短期內逐步解決。
上一篇:巴蜀文化·風土習俗·年節習俗
下一篇:八閩文化·八閩名勝古跡·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