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臺灣的宗教和民間信仰·佛教、佛像和寺廟
臺灣的佛教主要來自福建福州鼓山涌泉寺或怡山長慶寺的禪宗,在臺灣較大的佛教寺廟都設有禪堂,奉祀釋迦牟尼和觀音,有的在后堂或側堂也奉祀彌勒佛,大多佛教寺廟中,同時恭祀道教所恭祀的神靈,即佛神同祀,有佛道合作之意味,一般講,凡宗教儀式,都是比較嚴肅的,朝拜神佛時多要先洗澡潔身,而拜佛,除了沐浴(沐為洗頭,浴為洗身)外,還要齋戒,即吃素幾天,要全身內外干凈才行。
臺灣大多數佛教寺廟的建造都與福建移民有關,最古老的佛教寺廟鹿港龍山寺,是由肇善禪師倡建的。肇善禪師于1642年從泉州來到鹿港,眼看福建移民在臺灣心想家鄉,懷念祖籍,不時燒香求平安,引起他的注意。他回泉州后決定移佛到臺,供移民們恭奉。他從泉州龍山寺運去一尊唐代的觀音銅像,并于1653年在鹿港海邊按泉州龍山寺的規模建造了一座新的龍山寺,以供奉從泉州運去的觀音銅像。此后,隨著福建到臺移民的增多,在臺灣的佛教寺廟也愈建愈多。北部新竹的獅頭山,因寺廟林立,曾是臺灣佛教的中心,近來佛教中心轉到高雄佛光山。
臺灣高大佛像前后塑造過三尊。第一尊可數彰化八卦山的如來大佛,塑造于1959年10月,由當年彰化縣長陳錫卿支持佛教界,花資150萬新臺幣,用了十九個月時間塑造而成。佛基占地七畝,佛身高達21米(合72臺尺),胸寬44臺尺,整座大佛的高度達72米。第二尊可數基隆港口中山公園山頂的觀音菩薩佛像,高24.67米,塑造于1967年9月,歷兩年又一個月而成。第三尊可數高雄佛光山的接引大佛,高40米,用鋼筋水泥塑成,塑于1961至1975,歷十五年,稱世界第一大佛。
臺灣佛教寺廟中最多的是龍山寺。臺灣龍山寺多達441座,均奉祀觀音。作為佛教寺廟,最古老的是鹿港龍山寺,次為臺南龍山寺,而規模最大最有影響的則是臺北市萬華龍山寺。萬華龍山寺初建于清乾隆三年,作為福建晉江縣安海龍山寺的分靈。萬華龍山寺建造以后,一直是泉州移民聚會和活動的中心。值得一提的是,萬華龍山寺在反抗外來侵略保衛民族尊嚴方面,曾做過貢獻,一直傳為美談。1884年中法戰爭中,法國侵略軍突然調軍,不宣而戰進攻臺灣基隆,并妄圖攻占臺北,當時臺灣前線最高指揮者劉銘傳,擔心臺北受攻,欲將指揮機關從臺北遷往臺南,以期安全,但臺北許多人士對此表示反對,紳商士民集中在臺北龍山寺開會,提出反對放棄臺北的計劃,并一致表示要組織義軍協助守軍抗擊來犯之敵,他們寫了一份意見書,蓋上龍山寺的大印,呈交劉銘傳。同時人們立即行動起來,把通往臺南的路堵住,不讓搬動指揮機關,另組織大批力量,到滬尾抗法前線參加抗法斗爭。劉銘傳見此,認為民心不可侮,只好收回成命,由于人民群眾的積極配合,多次打敗法國入侵者,最后法國侵略者不得不退出臺灣。后來劉氏奏請清廷嘉獎“慈暉遠蔭”匾額一個,掛在龍山寺里。龍山寺里所信奉的神像除了觀音,還有媽祖等,它雖是一座佛寺,但卻是地方信仰的混合場所。
萬華龍山寺,曾經過多次的修建,最大一次是1919年由福智禪師(晉江人,俗名吳燦明)倡議,由當年最有名的福建到臺的建筑師傅聚發司和他養子王世南著手修造的。這次修建的萬華龍山寺,建筑形式十分講究,被稱為東方最華麗的寺廟,可惜它毀于戰火。現在能看到的萬華龍山寺乃抗日戰爭勝利后重修的。
上一篇:八閩文化·八閩風俗·傳統年節
下一篇:吳越文化·吳越的宗教信仰與迷信習俗·佛教與道教在吳越地區的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