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不閑的衰落
什不閑又名十不閑或十弗閑。其名稱是由藝人演唱時使用的一個樂器架子所得。這副樂器架子上置有鐃、鼓、鉦、鈸等十樣樂器,演員一邊演唱,一邊手腳并用地擊打各種樂器伴奏,忙得沒有閑工夫,所以俚語中有“什不閑,什不閑,打什不閑的手腳不失閑。”據成書于清康熙年間的《百戲竹枝詞》中“什不閑”條所言,是“鳳陽婦人歌。設一桁若移枷然,上鐃,鼓、鉦、鈸各一。歌畢,互擊之以為節,名打‘十不閑’。”
什不閑大約源出于明代中葉的江蘇,明末流行到江南數地,至清康熙中年由鳳陽流民傳入北京。所以在藝人和一般聽眾那里,都把它稱為“鳳陽婦人歌”。有一段什不閑開場唱詞說得很明白:“什不閑出在鳳陽,挑到凈地走會揚香。原本婦人學來婦人唱,也不是西皮也不是二黃。流落北京城男扮女,一臺大戲講得是假巧妝。講得是古往今來學演唱,文武忠勇孝賢良。講得是唇齒喉音吐真字,練就了離合悲歡軟硬腔。”
不過什不閑開始在北京流傳時,還是作為一種貧民乞食的演唱。藝人們經常演唱的是一些詼諧滑稽和順情說話的喜歌。而且演唱時手腳并用,鑼鼓鏗鏘,非常熱鬧好聽。所以大受市民,商賈以至達官貴人的喜愛。因此也就促進了藝術的發展。比如演唱時由一人增至二到三人,代言與敘事結合,演員可以化妝分包趕角等等,使得這一曲藝形式由一種簡單的乞食歌唱在清乾、嘉以后大為壯觀。有了專門的班社,并能在茶園和戲園里演出。據說,什不閑在乾隆年間還被一些在京的八旗子弟搬進入旗營的秧歌會,甚至還走進圓明園作為貢奉演出。同時,京津一帶的妓院里,妓女們也把什不閑作為招徠和取悅嫖客的節目。
但是什不閑在光緒中年以后開始衰落。據《燕京歲時記》載:“咸、同以前頗重之,近亦如廣陵散矣。”什不閑何以從一個大受歡迎的曲種,歷三百多年一下子會在清末消亡呢?其直接原因因無史料記載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就其藝術發展過程,我們可以推斷以下原因是否應該引起今人的注意:
一是隨著這種土生土長的曲種進入城市以后,它吸收了一些流行的時調小曲,而這些時調小曲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苦痛和愿望,這就遭到了統治階級的排斥。二是由于一些旗人子弟對什不閑的雅化。因什不閑的影響越來越大,一些旗人子弟喜愛上了它,但是他們開始有意地把統治階級宣講教化、粉飾升平的內容加進去,并且在形式上增加了詩賦成分,使其曲調雅訓呆板。這樣就喪失了它原有的活潑、潑辣、詼諧、生動的民間特色。三是什不閑雖有三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但并未形成其定型和完善的藝術形式和表明其藝術個性的統一風格。尤其是那付標志性的樂器架子,它既使什不閑獲得了自己的特色,同時又是它走向發展的障礙。所以后來雖然有一些有才華的文人為了挽救它的存在,下了很多功夫,創制和改編了一些優秀作品,也沒能使它振興。不過什不閑雖然作為一種曲種已經消失了,但它的一些表演方式及音樂成分,卻流進了當時京津冀一帶的蓮花落當中,成為蓮花落的重要組成因素。
上一篇:人間無長生,服丹反促死
下一篇:仁德皇后死于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