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敵應變的軍事家郭嘉
郭嘉 (公元170~207年),字奉孝,東漢末年潁川郡陽翟(今河南禹州市) 人,曹操的主要謀士。
少年時,郭嘉就立下了宏偉志向。逢天下將亂,遂隱匿名跡,不求聞達。平素交結英杰之士,得到一些喜歡品評人物的士人稱許。27歲那年,被辟為司徒府掾屬,到京師洛陽 (今屬河南)供職。建安初年 (公元196年),袁紹占有黃河以北數州之地,以禮賢下士著稱。郭嘉慕名前往鄴城 (今河北臨漳西南),成為袁紹的部屬。不久,他覺得袁紹不知用人之術,又好謀而無斷,難以成就“霸王之業”。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毅然離開鄴城,返回家鄉。同郡名士荀彧,當時在許都 (今河南許昌東) 的漢朝廷中擔任侍中、守尚書令。他知道郭嘉雖年齡不大,卻足智多謀,就向司空曹操舉薦。郭嘉被曹操召見,談話十分投機,拜為司空軍謀祭酒,參與謀謨。從此郭嘉隨曹操南征北戰,多出奇計。建安十年 (公元205年),曹操平定冀州,論郭嘉謀策之功,上表朝廷,封郭嘉為洧陽亭侯。建安十二年,曹操領兵北征烏桓,郭嘉隨軍謀劃方略。曹軍大獲全勝,從柳城(今遼寧朝陽東南)班師,郭嘉因征途勞頓,體漸不支,疾病篤重,不久病故。年僅38歲。
郭嘉二十多歲時,就已具有知人之智,察時之明。他初投曹操時,曹操常因自己實力不及袁紹而苦惱。他曾對郭嘉說: “袁紹擁有冀州的兵眾,又兼有青、并之地,地廣兵強,行為多有不遜。我要討伐他,卻心有余而力不足,你看如何是好?”郭嘉認真為曹操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形勢,他說: “昔日楚漢相爭之時,高祖劉邦的實力遠遠比不上項羽,而高祖以智計獲勝。項羽力量雖強,終不免烏江自刎。我思忖,袁紹有十敗,公有十勝: 袁紹禮儀繁多,公體任自然,這是道勝; 袁紹的舉動屬于叛逆,公奉天子以率天下,這是義勝; 當今屬亂世,政刑失于寬緩,袁紹以寬濟寬,不能懾服群下,公以猛糾寬,使上下知禁令,這是治勝; 袁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任人惟親,公外簡易而內心機智明察,惟才是舉,用人不疑,不別遠近親疏,這是度勝; 袁紹多謀少決,常失時機,公策定即行,善于應變,這是謀勝; 袁紹憑借先世資蔭,喜高談闊論,好揖讓以沽譽,所以浮華之士多歸附于他,公以真心待人,推誠而行,不虛美,錄賞有功之士,因此忠正多識、喜歡務實的人都愿為公效力,這是德勝; 袁紹見人饑寒,恤念之情溢于言表,而他所看不到的往往想不到,這不過是婦人之仁,公對于眼前小事,雖時常有所忽略,而十分注重大事,與四海人士交接,恩惠所加,多過其所望,有些事雖未親見,卻考慮周全,這是仁勝; 袁紹部屬爭權奪利,讒言惑亂,公以道御下,流言不行,這時明勝; 袁紹是非不分,公對所是以禮獎進,所非繩之以法,這是文勝; 袁紹喜歡虛張聲勢,而不知用兵要略,公以少勝多,用兵如神,為軍士所仰仗,為敵人所畏懼,這是武勝。公有此十勝,何愁不戰敗袁紹。” 曹操聽郭嘉說得頭頭是道,于是轉憂為喜,信心大增,笑著說: “你過譽了,我怎么敢當呢?”
建安元年冬,袁術與呂布聯合,進攻徐州牧劉備,劉備兵敗前來投靠。曹操召集部屬商議此事。謀士程昱以為劉備有雄才大略,雖兵敗歸附,終究不肯久居人下,應該借此機會除掉他,以免后患。曹操又征求郭嘉的意見。郭嘉說: “程昱所言,當然有一定道理。但公志在除暴安良,推誠仗義以招賢俊,猶恐豪杰不至。劉備有英雄的名聲,窘困前來歸附,如果加害于他,必落嫉賢妒能的惡名。智謀之士也會由此失去安全感,重新擇主而事。這樣,公又與誰平定天下呢?除一人之患,而沮四海英賢之望,其中的利弊得失,不可不認真權衡。”曹操采納郭嘉的意見,對劉備以禮相待,并授予豫州牧之職,舉為左將軍。后來劉備在許都參與了董承發動的推翻曹操的政變活動。事情失敗后,劉備急于離開。不久,曹操打算派兵阻攔袁術的北上,劉備乘機請求承擔這一任務。曹操就派他和朱靈等人領兵截擊。郭嘉得知此事,急忙入見曹操,說: “劉備是天下英豪,不可殺害,也不可放縱。如果放他出走,必然會發生變亂。” 曹操覺得成命難收,況且劉備已離開許都,難以追回,只好作罷。劉備到達下邳 (今江蘇睢寧縣西北),突然襲擊曹操委派的徐州刺史車胄,公開打出了反對曹操的旗號。曹操方后悔當時未聽從郭嘉的話。
建安三年,袁紹親率大軍進攻幽州 (治今北京市西南) 的公孫瓚,圍攻易京 (今河北雄縣)。郭嘉向曹操獻計說: “可乘袁紹遠征的時機,東取呂布。如果不先破呂布軍,袁紹攻克幽州后前來寇掠,呂布和他相呼應,會對我構成大害。” 曹操深以為然,親自領兵東征呂布。曹軍三戰皆捷,呂布退保下邳。曹軍連續攻打了近兩個月未克將士疲倦, 士氣低落, 曹操打算退兵。 郭嘉說: “昔日楚漢相爭時,項羽身經七十多次戰斗,從未敗北,最終還是身死國亡,原因在于有勇而無謀。如今呂布與我交鋒,每戰必敗,已是氣衰力竭。呂布的威猛遠不如項羽,而困窘挫敗過之。如果乘勝急攻不停,呂布一定被活捉。值此功虧一簣之時而解圍退兵,就前功盡棄了!”荀攸也加以勸阻。于是曹操指揮軍隊發動了猛烈的攻勢,又引沂、泗水灌城。不久,城墻被沖毀,呂布束手被擒。郭嘉獻此計謀,為曹操清除了一個后患。
建安五年正月,董承等人圖謀反曹案發,在許都的同謀者都被殺死,曹操要親自領兵征討參與此事的劉備。諸將都說: “與公爭天下的人是袁紹。今袁紹剛領兵南來,公卻置之不顧而引軍東向。如果袁紹從背后襲擊,又怎么辦呢?” 曹操舉棋不定,向郭嘉問計。郭嘉說: “袁紹性格多疑,行動遲緩,就是前來進攻,也不會太快。劉備剛起事,眾心未附,急速進攻,他必定失敗。這是關系生死存亡的戰機,千萬不可錯過!”于是曹操領兵東討,劉備大敗,投奔袁紹。劉備的妻子和部將關羽被俘。袁紹果然按兵不動。
占據江東地區的孫策得知曹操與袁紹在官渡 (今河南中牟東北) 鏖戰,決定乘虛襲擊許都,迎漢獻帝南渡。消息傳到官渡曹軍營中,眾人惶恐不安,擔心腹背受敵。郭嘉分析江東的政治形勢說: “孫策平定江東六郡,所謀殺的都是英雄豪杰、能得人死力的人士。但是孫策行動輕浮,毫無防備。他即使領百萬大軍前來,也和獨行中原沒有區別。依我看來,孫策必死于匹夫之手,公不必憂慮。”郭嘉這番話,安定了曹操與眾人之心。孫策率軍北上,到達丹徒 (今江蘇鎮江東南),獨自外出游獵,被許貢的門客擊傷,當晚死去。消息傳來,眾人都欽佩郭嘉料事如神。
在官渡之戰中,郭嘉一直在曹操身邊出謀獻策。袁紹死后,郭嘉隨曹操進軍黎陽 (今河南浚縣),征討袁紹的兒子袁譚和袁尚,曹軍連戰皆捷,諸將想一舉平定冀州。郭嘉獻計說: “袁譚袁尚兄弟不和。在危急時會互相援助,形勢緩和后又會互相攻伐。公不如兵鋒南向,作出征討劉表的姿態。待他們自相殘殺,力量消耗之后,再出兵攻打,平定冀州易如反掌。” 于是曹操從黎陽退兵。袁氏兄弟果然為爭奪冀州而兵戎相見。袁譚兵敗,向曹操求援。曹操發兵救袁譚,袁尚棄鄴城北逃。曹軍占領鄴城,又擊敗袁譚,冀州平定。
袁尚北逃遼東,投靠居住在遼東、遼西、右北平三郡的少數民族——烏桓,想借助烏桓的力量東山再起。建安十二年二月,曹操與部屬計議遠征烏桓。
郭嘉隨曹操謀劃方略,大軍到達易 (今河北易縣),郭嘉建議,留下輜重,領輕兵日夜兼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曹操采納了郭嘉的意見,輕裝前進,抄小路直指烏桓首領蹋頓的大本營柳城。烏桓軍隊倉促應戰,被曹軍打敗,投降者20萬人,遼東太守公孫康也將袁尚等殺死。
郭嘉死于班師途中。曹操對他英年早逝,十分傷感。郭嘉作為曹操的主要謀士,臨敵應變,常有高見,為曹操統一北方建立了巨大功勛。
上一篇:中華人文始祖黃帝
下一篇:為民請命的楊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