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節 《元史》
《元史》由明朝的宋濂、王祎等奉敕修撰。《元史》包括本紀47卷、志58卷、表8卷、列傳97卷,共210卷。記錄了自元太祖(1206年)至元順帝(1370年)共165年的元代歷史。《元史》是根據元朝已修的《元十三朝實錄》(即后妃功臣列傳),元朝人虞集所撰的《經世大典》、《大一統志》、《河防記》等資料抄錄、雜湊而成,又加之歷時不足一年,盡管卷帙很多,但記述過于簡略。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今浙江義烏)人。元末由李善長推薦,加入朱元璋起義軍,明朝建立后,成為朱元璋的心腹顧問,后任翰林學士承旨。洪武二年(1369年),任詔修《元史》的總裁官。宋濂洞悉經史百家,是當時的文壇旗手,被學者們稱為太史公,與劉基、葉琛、章溢開并稱“四先生”,謚號文憲。
在《元十三朝實錄》的基礎上,宋濂、王祎為總裁,李善長任監修,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開始撰修《元史》,同年八月完成。因為缺乏元順帝一朝的史料,又命歐陽佑等人趕赴北京采集其史實遺事,第二年(洪武三年)二月,下詔重開史局,同年七月書成。兩次修史,第一次是188日,第二次續修只用了143日,兩次相加還不足一年。總之,《元史》成書之快,在諸史中絕無僅有。
正因為速成,《元史》的內容缺失、繁簡失當、時序顛倒、前后矛盾便在所難免。過于簡略者如:《太祖本紀》中記述其先世的文字只有千余字,本紀中太祖、太宗、定宗、憲宗四朝的史事,也只有3卷;過于繁冗者如:《世祖紀》竟然占了14卷,《順帝紀》竟然也有十卷。敘述范圍過于狹窄,沒有反映出蒙古帝國的全部歷史內容及特點。元代幅員遼闊,而《元史》僅以中國本部為主,對于欽察、伊兒、察哈臺三個汗國的事跡,記述極少,“對太祖、太宗平漠北、西域數十部,無一傳”(魏源《元史新編》凡例),對蒙古帝國的3次西征及在文化、經濟、民族諸方面產生的重大影響,也都沒有記述。
志的部分,條目基本沿襲舊的史書,沒有創新。《歷志》因襲郭守敬的《授時歷》,《地理志》本于《大一統志》,《河渠志》源于歐陽玄的《河防記》,職官、兵刑等志則來源于虞集所修的《經世大典》。另外,志中的內容,很多屬于案牘公文,文字枯燥乏味,毫無新意。
列傳部分以皇后為首,其次才追記睿宗、裕宗、顯宗、順宗四帝及其皇后。這一點屬于首創,也得到了后世史家的好評。全書沒有論贊,這也屬于史無前例。在保存史料方面,《元史》具有突出的貢獻。《元十三朝實錄》和《經世大典》雖然已經失傳,但其中的很多內容都通過《元史》保存了下來。《元史》中的本紀和志占全書一半,雖不合常規,卻起到了保存史料的作用;列傳部分對蒙古、色目人的記錄也比其他史書詳細。
上一篇:《儀禮》
下一篇:《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