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麗莎白一世生平簡介,伊麗莎白一世歷史評價,伊麗莎白一世怎么死的?
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I,1533—1603)是英國歷史上有名的女王,她統治英國四十五年(1558—1603),在此期間英國專制主義政權得到加強,資本主義關系迅速發展,英國反對西班牙海上霸權的斗爭取得重大勝利。
伊麗莎白·都鐸于1533年9月7日生于格林威治附近的王宮。她父親亨利八世廢黜了信奉天主教的王后凱瑟琳(查理五世的姨母)以后,另娶安娜·波琳。伊麗莎白就是亨利八世與波琳所生之女。她于1534年被宣布為王位繼承人。但她受寵為期不長,在她年僅兩歲零11個月時,其母安娜·波琳就因不貞罪被處死。她被宣布為非法生子女,失去王位繼承權。她父親后來又再娶,并生愛德華,立為太子。伊麗莎白幼年境遇凄涼,直到11歲時,因太子身體虛弱才恢復她的公主身份。他父親在遺囑中規定:愛德華如無嗣,就由凱瑟琳生的瑪麗繼位,瑪麗若無嗣則由伊麗莎白繼位。
1547年,亨利八世逝世,太子繼位,史稱愛德華六世,國舅西摩攝政(即稍后的薩默塞特公爵)。伊麗莎白寄養于繼母家中,與繼母的后夫,攝政王的弟弟托馬斯·西摩發生私情。恰好西摩兄弟爭權,托馬斯企圖娶伊麗莎白以竊取王位,事情敗露被殺。年僅十四歲的伊麗莎白也被卷入宮廷斗爭,受到嚴密審問。幾年之后,一個更大的打擊又從空而降。1553年,愛德華早亡,瑪麗·都鐸繼位。瑪麗是狂熱的天主教徒,她與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結婚,大肆迫害新教徒,對信奉新教的異母妹妹也心懷嫉妒。1554年瑪麗根據叛亂的新教貴族的誣告,將伊麗莎白囚禁在倫敦塔,不久又軟禁在倫敦西部四五十英里外的一座王宮,約兩年后解除軟禁送往倫敦北部赫特福德郡哈特菲爾德她自己的一所莊園里。以后,她度過了一段田園生活。
1558年11月17日瑪麗逝世,伊麗莎白繼位。瑪麗五年的統治打斷了英國宗教改革的進程,造成了災難性的后果。國內危機四伏。她恢復天主教,燒死了約三百名新教徒。她對外則追隨教皇和西班牙,按她丈夫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要求對法國作戰,結果戰爭失敗,喪失英國在大陸的據點加來,更引起朝野的憤慨。伊麗莎白就是在這種內外交困的形勢下繼承王位的。這種形勢要求有一個強有力國王來克服國內的混亂,鞏固民族的獨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條件。新登位的年輕女王正適于充當這樣的角色。她天資聰敏,勤奮好學,受過很好的人文主義教育。她會講拉丁語、法語和意大利語,也懂得希臘文。她冷酷、貪財、圓滑,但知識廣博,眼光敏銳,處事穩重。伊麗莎白上臺后曾宣稱,國王是上帝在人間的全權代表,是人間的上帝,要求臣民對她絕對服從,無限崇拜。她視國會為她的統治工具,認為國會的作用不是讓議員制定新的法律或浪費大好時光去發表演說,而是撥款充實國庫。她禁止國會議論她的政策,限制它的行動,甚至將敢于和她頂撞的議員趕出國會。為炫耀“人間上帝”的威嚴,她喜愛豪華的排場、盛大的宴會和華貴的服飾,卻又要節省宮廷開支,把這些費用轉嫁到大臣和貴族身上。她經常巡游各地的貴族莊園,以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并從地方貴族身上搜刮大量禮品。但是,這位“人間上帝”卻不是教皇承認的合法君主。因為教皇不承認亨利八世與安娜·波琳的婚姻,視伊麗莎白為私生子,否認她的王位繼承權。教皇、西班牙與法國都支持信奉天主教的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來當英國的合法君主,這就使伊麗莎白無法依據教皇承認的“合法性”進行統治。她不得不依靠敵視天主教的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推行有利于他們的政策。另一方面,宗教改革中取得了教會大量土地財產的新貴族和資產階級也害怕天主教復辟,因而擁戴伊麗莎白。國會對她的專制統治只有服從。于是這種王權和資產階級新貴族的聯盟成為伊麗莎白專制政權的政治基礎。
為了博得“人民的愛戴”,伊麗莎白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復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以解決國內宗教危機。她即位后釋放了大批被關押的新教徒,允許流亡國外的新教徒回國,還清除了樞密院中某些天主教徒。1559年的女王第一屆國會通過《至尊法令》,宣布女王為英國所有教會和僧侶團體的最高領導,一切神甫和官吏必須宣誓接受這一領導并不得服從國外的權力。這就確立了國教的統治地位,沉重打擊了國際天主教勢力。不過女王只是從政治角度考慮問題,因而她將愛德華六世時的公共祈禱書加以修改,使之也能為天主教徒接受。國會還通過《祈禱書及圣禮統一法令》,以修改過的祈禱書統一全國宗教儀式。她對英國清教徒也加以壓抑,并力圖避免不同教派的教義爭論。這種中庸溫和的宗教改革初步滿足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反對天主教的愿望,又不過份刺激大都信奉天主教的農民的宗教感情,在一定時期有利于穩定國內形勢,從而有利于工商業發展和資本原始積累的進程。
伊麗莎白不僅使亨利八世出賣教會土地財產的政策合法化,而且繼續大量出賣寺院和王室土地,使更多的土地轉移到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手中,土地經營方式隨之也大都由封建性莊園轉變為資本主義性質的農場和牧場。圈地運動日益擴大。伊麗莎白雖然重申都鐸王朝建立以來頒布的禁止圈地的法令,卻沒有認真執行,連女王的莊園也參與圈地。1593年政府還宣布廢除禁止圈地的法令,使圈地運動更肆無忌憚。大批農民被趕出家園,四處流浪。為了新貴族和資產階級的利益,政府于1563年頒布了著名的《徒工法令》,規定凡沒有土地或土地收入少,或無固定職業的人等都必須接受雇主雇用,期限不短于一年,未經主人同意不得在期滿前離開,工資數額由各地治安法官規定。這項法令極不利于工人,卻保證了新貴族和資產階級使用廉價動勞力。伊麗莎白還繼續對被趕出家園的流浪者采取殘酷的懲罰手段。1572年頒布的懲治流浪者法令,規定對十四歲以上的無證乞丐如沒人愿使用他兩年,就處以鞭笞和打烙印;再度行乞且年過十八,又無人愿使用兩年者,則處死;第三次重犯,當叛國犯處死。這些政策有助于英國資本原始積累,也使人們看到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是如何借助國家暴力血腥起家的。
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另一重要形式是海上劫掠。這在伊麗莎白時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西班牙的船只和殖民地成了英國海盜的主要擄掠對象。伊麗莎白把這種海盜活動看作是充實國庫和打擊西班牙的重要手段,予以包庇和鼓勵。她還多次投資參與海盜遠征。1577—1580年德雷克的海船洗劫了美洲太平洋沿岸的西班牙殖民地,擄獲甚巨(參看德雷克條)。西班牙要求英國懲辦德雷克并賠償損失,女王卻密令各地在德雷克登岸時幫他窩藏財物。德雷克回國后,女王還親往德特福德,在德雷克的海盜船上為他授勛。1585年女王又一次派德雷克遠征,并直接投資兩萬鎊,占全部資本的三分之一。此外,大臣貴族也積極參與海盜活動。根據謹慎的估計,英國在伊麗莎白時期從海盜活動中掠到的財富總共達一千二百萬鎊。販賣非洲黑人的罪惡的奴隸貿易也是在伊麗莎白時代開始的。女王對此同樣給予鼓勵。1564年她曾將自己的一艘“盧卑克的耶穌”號船交給從事販奴活動的霍金斯使用,使霍金斯得到了很大的支持(參看霍金斯條)。伊麗莎白還鼓勵英國商人建立各種類型的貿易壟斷公司,其中1600年成立的東印度公司為英國向東方的擴張打下基礎。女王也支持雷利、吉爾伯特等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的嘗試,但是都未成功。
伊麗莎白執政前期,以教皇為首的天主教勢力十分害怕英國所繼續進行的宗教改革,西班牙也非常擔心英國日益增長的海外活動會威脅它的海上霸權,法國支持的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則時刻覬覦著英國王位。面對著這些強大的外國勢力的威脅,又要照顧到英國對西屬尼德蘭的貿易,伊麗莎白采取了小心謹慎的對外政策。1559年,伊麗莎白拒絕了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求婚,使西班牙不能用聯姻方式把英國變成從屬國。她積極支持蘇格蘭新教徒,幫助新教貴族擊敗和廢黜瑪麗,使親英的新教徒在蘇格蘭掌權。女王還盡量不介入歐洲事務,直到1585年前都遲遲不肯公開干預尼德蘭革命,避免與天主教國家發生直接沖突,但是卻又支持英國海盜打擊西班牙等國。教皇和西班牙不甘心新教在英國的得勢和伊麗莎白專制政權的鞏固,日益加緊策劃反女王的陰謀叛亂。1567年逃往英國并被女王軟禁的瑪麗·斯圖亞特就成為這種陰謀活動的中心。1569年破獲諾福克公爵陰謀娶瑪麗和推翻伊麗莎白的案件。英國北部天主教勢力聞訊叛亂,叛亂者受到西班牙的指使和金錢支持,妄圖營救瑪麗并取代伊麗莎白。女王派大批軍隊殘酷鎮壓了叛亂。1570年教皇宣布開除伊麗莎白的教籍,解除英國臣民對她的效忠義務,隨后又派大批耶穌會士潛入英國策動叛亂。陰謀案件接連發生,但都被偵破。1584年西班牙派遣刺客暗殺尼德蘭起義領袖奧蘭治親威廉,1585年西軍占領安特衛普,英國不僅在對尼德蘭貿易方面受到嚴重打擊,而且受到西班牙入侵的嚴重威脅,內外形勢日趨緊張。這時,伊麗莎白一方面與蘇格蘭結盟,資助法國新教派同天主教聯盟作斗爭,出兵支援尼德蘭,以牽制西班牙;另一方面加緊對國內天主教勢力的斗爭和瑪麗的監視。經過長期偵查,在1586年破獲巴賓頓一伙企圖刺殺女王和擁立瑪麗的陰謀,查獲瑪麗與陰謀分子的來往密信和她下達的行動指令。女王掌握了證據就立即逮捕陰謀分子,接著對瑪麗進行審判,并于1587年將她處死。
瑪麗之死清除了國內陰謀活動的中心,對天主教世界是一大膽挑戰。教皇氣急敗壞,號召天主教徒去同英國作戰。1588年7月西班牙派出一百多艘艦船的“無敵艦隊”遠征英國。當時英國在國力上還比不上西班牙,迎戰“無敵艦隊”的英國海軍正規艦隊在噸位和數量上也居于劣勢。但是,在面臨西班牙侵略的緊要關頭,英國不同階層和不同教派,特別是急于打破西班牙海上壟斷以便向外擴張的商人,都積極行動起來。沿海城市紛紛自備船只參戰,大批民兵應征集結。伊麗莎白也親往軍隊集結地發表演說,表示要與他們共存亡。在海戰中,西班牙艦只笨重不靈,水兵缺乏訓練,且指揮無能。而英國艦船卻小巧靈活,炮火猛烈,水兵英勇善戰,霍華德、德雷克等指揮得當,加上風暴對英軍有利,結果“無敵艦隊”被擊敗,只剩下幾十條船逃回西班牙。
1588年海戰是資本主義發展較快的英吉利民族國家對沒落的西班牙的重大勝利,也是英國新教對天主教舊勢力的重大勝利。無敵艦隊的失敗大大削弱了西班牙的海上霸權地位,為英國大規模的海外擴張開辟了道路。此時伊麗莎白時代達到極盛。英國經濟繼續發展,倫敦成為工商業和金融的重要中心。人文主義文化在英國也繁榮起來,產生了世界文學巨匠莎士比亞和近代唯物主義的鼻祖弗朗西斯·培根。
伊麗莎白統治的最后十余年,國內矛盾日趨尖銳。對西班牙戰爭給人民帶來沉重的賦稅負擔,金銀大量流入引起物價飛漲,反圈地法的廢除使農民失地現象更加嚴重,行會制度的解體使手工業者處境日益惡化。九十年代連續五年歉收使社會局勢動蕩不安,城鄉人民起義不斷發生。1601年,女王寵臣埃塞克斯伯爵利用這種不滿情緒在倫敦鼓動市民起義。埃塞克斯雖然失敗被殺,但是寵臣叛變卻反映社會矛盾的深刻,在伊麗莎白心中留下痛苦的回憶。
隨著資本主義的成長,王權與資產階級的聯盟也開始發生裂痕,國會與女王的關系趨于緊張。這種矛盾首先表現在宗教問題上。資產階級要求深入宗教改革,用清教代替國教。女王卻以國教為統治工具,害怕清教的民主共和精神。1588年以后,隨著天主教復辟威脅的消失,女王加緊了對清教的打擊。尤其是她晚年,多次處死清教激進派領袖,引起了資產階級和國會的不滿。其次,女王與國會矛盾還尖銳地反映在專賣權問題上。女王在晚年越來越隨意地把許多商品的專賣權賜給寵臣,嚴重損害了資產階級的利益,也引起廣大群眾的不滿。1597年國會請求廢除專賣權,遭到女王拒絕。1601年,女王的最后一次國會再度討論廢除專買權的議案,對專賣權制度進行猛烈抨擊。圓滑老練的伊麗莎白害怕與國會發生公開沖突,只好許諾停止出售有害的專賣權,還親往國會進行安撫,使事態暫時得以平息。
下層社會的動蕩,資產階級的不滿,日益尖銳的宗教爭端以及不斷發生的宮廷傾軋,都使伊麗莎白晚年變得憂郁、孤僻、多疑。她的身體也衰弱多病。1603年元月又臥床不起。女王終身未婚無嗣,卻又一直未指定王位繼承人。直到病危失去說話能力時,她才同意樞密院的安排用手勢指定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繼承王位。第二天,即1603年3月24日凌晨,伊麗莎白逝世,終年七十歲。
伊麗莎白處在英國從中世紀向近代轉變的重要歷史時期。在她統治英國的近半個世紀中,她的政治活動和推行的政策鞏固了君主專制政權,有利于英吉利民族國家的成長,促進了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在此期間,英國還初步戰勝了西班牙的海上霸權,開始了世界范圍的海外擴張。因此,伊麗莎白女王在英國歷史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由謀略學網整理發布,若轉載本篇文章,請保留本文出處與鏈接。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735.html
上一篇:喬巴山生平簡介,喬巴山歷史評價,喬巴山怎么死的?
下一篇:伊凡三世生平簡介,伊凡三世歷史評價,伊凡三世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