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與魏征
唐太宗被美化為從諫如流的明君;魏征被譽為是犯顏直諫的忠臣。其實,他們之間的關系并非象太宗自稱的那樣“事同魚水”,君臣無猜。這是因為魏征早年曾參加過李密的瓦崗軍和竇建德的河北起義軍,歸服唐朝之后,他是太子李建成的主要謀士,曾勸李建成除掉李世民。早在貞觀元年(627),太宗左右的親信說魏征包庇親戚,太宗派溫彥博去查辦,結果純屬誣告。溫彥博卻對太宗說:“魏征作為一個臣子,不能檢點自己的行為,遠避嫌疑,,以致受到這種沒有根據的毀謗,這是應當受到責備的?!边@真是豈有此理,可是太宗竟然叫溫彥博去責備魏征,這才引出魏征愿為良臣,不愿為忠臣的一番議論。魏征說:“良臣本身享有美名,君主獲得光輝的聲譽,子子孫孫傳下去,國運無窮。忠臣本身遭難被殺,君主得到昏庸的惡名,國亡家滅,只不過取得個空名罷了?!睆倪@件事可以看出他們君臣之間的關系并不那么和諧。
更有甚于此者,貞觀六年(632),太宗罷朝回宮,發怒說:“找機會一定要殺了這個鄉下佬?!遍L孫皇后問是誰,太宗說:“魏征常在朝廷上侮辱我。”皇后說:“妾聽說君主賢明,大臣才敢于直言,現在魏征敢于當眾進諫,這是因為您賢明的緣故?!边@番話既肯定了魏征的剛直,又頌揚了太宗的英明,妙語解頤,太宗這才轉怒為喜。長孫皇后是一位識大體、有見解的賢后,如果是個目光短淺、搬弄是非的人,魏征的腦袋就有搬家的危險。
到了貞觀十七年(643),魏征病危,太宗和太子李治同去探視,太宗準備把衡山公主嫁給魏征的長子叔玉,第二天魏征死了,太宗聽后極為哀痛,命太子主祭,太宗作碑文,并親自書寫,又賜封魏征家屬九百戶的租稅。太宗總是想念魏征,常看他的畫象,作詩悼念他。有人見此,非常嫉妒,就千方百計地毀謗魏征。魏征曾經推薦杜正倫、侯君集二人有宰相的才具。后來杜正倫犯罪降職,侯君集以叛逆罪被殺,奸猾的人就說魏征包庇私黨。又說魏征曾經記錄所有進諫的話,給史官褚遂良看。太宗聽后,很不高興,他解除了叔玉的婚約,推倒了所作的墓碑,對他家屬的照顧也就淡薄了。
假如魏征不死于貞觀十七年,以后很可能像他自己預見的那樣;忠臣往往遭難被殺。這是因為唐太宗要求的直言忠諫,必須以忠于皇帝,忠于封建王朝為準,越出這個范圍就另當別論了。他只是懷疑魏征生前結黨營私,立即翻臉不認人了?!鞍榫绨榛ⅰ?,這是封建皇權制下的通例。英明如唐太宗也無法超越封建帝王的局限性。
唐太宗對魏征的告誡:“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非常贊同,卻以偏聽偏信的態度對待魏征本人。這說明認識到的東西,在實踐上不容易作到,應當努力在實踐中把兩者統一起來。
唐太宗的作為,在貞觀中后期每況愈下。正如魏征所說:“善始者實繁,克終者益寡。”目標始終如一是很不容易的,一個人作事就應當以不達目的決不休止的精神,在有限的生命里高度地完善自我,發揮出最大限度的能量。
上一篇:唐伯虎落第
下一篇:唐如松貪贓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