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文始祖黃帝
黃帝,為五帝之首。8000年前裴李崗文化時期,中原地區先民已告別蠻荒,進入了以農業為經濟基礎的原始社會。古代文明已在這里開始萌生。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在中原的新鄭一帶居住著一個以熊為圖騰的有熊氏部落,其國君為少典。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是有熊國君少典之子,姓公孫。因出生并長期居住于有熊國的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市區北關),取名軒轅。又因成長于有熊國的姬水流域,改姓姬,因而名叫姬軒轅。
黃帝幼年秉性耿直,聰慧超人,善于言辭。成年以后,寬厚仁慈,善惡分明,見識淵博,不僅懂得天文、地理,在政治和軍事方面的才干,更是出類拔萃,因而,深得部族愛戴,被擁立為有熊部落首領。
其時,黃河中下游部族林立,方國萬千,《史記·封禪書》上說“有萬諸侯”。這些大大小小的 “諸侯” 國之間,為了爭奪土地、財物和人口,或搶奪婚姻,不斷發生爭斗,或交互侵伐。在這以前,居住在陳丘 (今河南淮陽) 的神農氏炎帝部落最為強大,經常以 “天子” 的身份出面調解或制止部落之間的爭端。這時,神農氏部落已走向衰落,對于部族之間的侵伐已不能禁止。而有熊部落的黃帝,總結了神農氏炎帝部落衰落的教訓,實行新政,修明政治,整飭軍隊,依照四時五行,種植五谷,安撫四方諸侯,以抗強暴。
神農炎帝不甘失去“天子”之位,就向歸從黃帝的部落進行討伐。 黃帝率有熊部落軍隊, 聯合羆、 貔、 貅、 䝙、 虎等部落,高舉雕、鶚、鷹、鹯等旗幟,在阪泉 (今河南省扶溝縣境,一說在河北省涿鹿縣東南),與炎帝經過三次激烈的交戰,打敗炎帝。不久,居住在今山東濟水一帶的九黎族部落崛起,首領為蚩尤,據說其屬下有81個部族首領,個個強悍兇橫,經常搶掠周圍部落,殘殺無辜。他們看到黃河下游每當雨季到來,洪水浩蕩,無法安居,便向中原擴張,攻打炎帝。他們每次出戰,都身披斑斕虎皮,頭戴雙角盔,手持刀戟,兇神惡煞般沖向陣去。神農炎帝軍隊望風披靡。炎帝無奈,請求黃帝征討蚩尤。黃帝寬厚仁慈,向蚩尤諭之以理,勸他停止侵擾。然蚩尤欲代“天子”,目空一切,繼續攻打炎帝。黃帝傾盡有熊國兵力,聯合炎帝及其他部落,開向涿鹿。黃帝與蚩尤初戰,因所用兵器非石即木,不及蚩尤兵器銳利, 經交戰, 便節節敗退。黃帝與蚩尤屢戰不克, 于是,在涿鹿筑城邑 (俗稱“軒轅城”); 命祝融采首山 (今河南省襄城縣)銅鑄造兵器; 命風后于有熊國的具茨山 (今河南省新鄭市西南)北云巖宮研究《握奇經》 (即 “風后八陣法”); 命力牧于云巖宮前按照“風后八陣圖”布陣演練; 命大鴻在具茨山北麓屯兵練武。黃帝造 “指南車”,以示四方,破蚩尤于大霧; 依風后《握奇經》設“天覆”、“地載”、“風揚”、“云垂”、“龍飛”、“虎翼”、“鳥翔”、“蛇蟠”八陣,終于擒殺蚩尤。這一年,黃帝才37歲。
黃帝平定蚩尤之后,又北上驅趕走了不斷向南擴張的葷粥族。天下有不順從者,又進行了征討。黃帝總共進行了“五十二戰,天下大定”。又在釜山(今河北省涿鹿縣西北)會合諸侯,慶祝勝利,并命令四方諸侯繳出兵器、兵符,然后,班師南下,回歸有熊,將兵符、兵器等收藏于具茨山北的云巖宮中。
黃帝回有熊國后,詔告天下,在西泰山(今河南省新鄭市西北)會諸侯,定都有熊,建立中華民族歷史上的第一古都。四方諸侯,尊軒轅為天子,取代神農氏,是為黃帝。此時,黃帝所轄區域東至于渤海,西達隴右,南到長江,北抵燕山,初步奠定了中華民族的版圖。黃帝舉風后、力牧、太山稽、常先、大鴻為相,輔佐治國。封風后居地具茨山主峰為風后嶺;封力牧于具茨山北演練陣法處為大鴻山。劃野分州,百里為區。經土設井,井一為鄰,鄰三為朋,朋三為里,里五為邑,邑十為都,都十為師,師十為州。營造城邑,設官司職,以云紀官,立四輔、六卿、三少、二十四官,總設百二十官。置左右太監,監于萬國。黃帝親臨四方,體察民情。登具茨山訪大隗,求治國之道;登具茨山升于洪堤,拜黃蓋童子,受《神芝圖》; 登崆峒山 (今河南新鄭市西南具茨山西麓),訪廣成子問道;巡河洛,修壇、沉壁,以得“龍圖”;于荊山 (在今河南靈寶市境)鑄鼎、峚山 (即密山,在今河南新密市境)煉丹,為百姓治病。黃帝即帝位15年,天下大治,萬國和,百姓昌,強不欺弱,眾不暴寡,百官清正無私,法紀明,政令通,歲無兇年,人無夭札,城郭不閉,夜不閉戶,道不拾遺。
黃帝時期,有許多發明創造。根據日月星辰天象,命鬼臾區占星、羲和占日、常儀占月、容成作蓋天(類渾天儀),制定天文星官;命大撓作天干地支,歲紀甲寅,日紀甲子,以定年月;
新鄭市北關軒轅故里
命倉頡依物象形創造文字; 命伶倫定律呂,創立五音,以作樂曲; 命寧封為陶正、赤將為木正,研制器物; 命共鼓、化弧刳木為舟,以濟大川; 命邑夷作大輅,服牛乘馬,引重致遠; 命元妃嫘祖,養蠶制絲,以作衣裳; 與岐伯、雷公研討醫藥,防治疾病; 法天地之色,定玄衣黃裳兗冕之服; 修建屋宇宮殿,改善居住條件; 觀察草木生長,研究土壤地利; 按照四季氣候變化,教民適時播種五谷蔬菜; 繁養禽獸,以豐民食。其它發明如鑿井、火食、灶、煉銅、釜甑、氈子、床、燈、杵臼、棺槨、傘、踢球、梳子、幾案、貨幣、商市、法律、兵法、弓矢、指南車、記里鼓、刀弩、衣甲、城池、稱、斗、尺、酒、喪葬、墳墓、樂曲、鼓、磬、鐃、鉦、笛、簫、號角、瑟、圖畫、旗幟、廟祠、神像、婚姻制度、陰陽五行,等等。再者,黃帝及其臣子有許多著作,據《漢書·藝文志》載,有《黃帝四經》、《黃帝銘》、《黃帝君臣》等五十多種。由于這些發明創造,使中華民族進入了文明時代,從而躋身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因而,黃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在位百年,死于荊山,葬于橋山 (今陜西省黃陵縣)。有四妃,元妃嫘祖,次妃女節、彤魚氏、嫫母;生子25人,得姓者14人,別為12姓,其中9子各封一國; 生3女,17歲同逝,葬于具茨山北,名曰“黃帝三女冢”。黃帝子孫得傳位者有少昊、顓頊、唐堯、虞舜及夏、商、周以下,逐漸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由眾多民族相融合的中華民族。因而,后世子孫,尊奉黃帝為始祖,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上一篇: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邕
下一篇:臨敵應變的軍事家郭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