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特涅生平簡介,梅特涅歷史評價,梅特涅怎么死的?
1773年5月15日,梅特涅生于德意志西部萊茵區科布倫茨一個貴族家庭。父親弗蘭西斯·喬治·查理·梅特涅伯爵是位極愛虛榮、長于社交辭令的官僚貴族,當過美因茲大主教司儀官、特里爾選候駐維也納朝廷代表和德意志民族神圣羅馬帝國宮廷派駐特里爾使臣。母親比阿特麗絲·卡根涅格·梅特涅是位有文化教養的女人。在這個家庭陶冶下,梅特涅從小養成了察顏觀色,見機行事的本領。
梅特涅幼時受教于新教徒約翰·弗里德里克·西蒙。自16歲起,先后在斯特拉斯堡大學、美因茲大學、維也納大學學習法律、民族學、歷史、自然科學和醫學。在美因茲大學,他受到著名歷史學家尼古拉·福格特提出的歐洲新實力均衡思想的影響,成為后來他大力推行“大國均勢”外交策略的淵源。
青年時代的梅特涅在萊茵地區和奧地利統轄之下的尼德蘭,經歷了震撼歐洲封建制度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1792年,法國軍隊征服尼德蘭,把萊茵地區大小諸候統統趕下了寶座,其中梅特涅家族也在其列。梅特涅站在貴族家庭的立場上,對封建君主制極為眷戀,強烈反對法國革命。
1792年10月,法國軍隊占領美因茲。老梅特涅巧于安排,設法讓兒子前往英國。梅特涅在英國與反對法國革命的一些保守派政客進行接觸。1793年回國后,即被任命為帝國派駐海牙代表。1795年他與瑪麗亞·特萊西婭女皇時代著名大臣考尼茨的孫女愛琳娜·馮·考尼茨結婚。1801至1809年,梅特涅連任奧地利帝國駐德累斯頓、柏林和巴黎大使。
1789年法國革命,引起歐洲反動君主國的惶恐不安。他們組成反法聯盟,連續對法國進行武力干涉。被推翻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王后是奧地利皇室的公主,起初奧地利充當了反法聯盟的急先鋒。1800年,拿破侖率領軍隊占領意大利,打敗奧地利。1801年,迫使奧地利簽訂呂內微爾和約,將奧屬尼德蘭、盧森堡及萊茵河左岸的領土割讓給法國。1805年4月,奧地利參加第三次反法聯盟,10月,法軍在烏爾姆擊潰奧軍,11月攻下維也納。12月初的奧斯特里茨一役,法軍大敗奧軍,迫使奧地利簽定了喪權辱國的《普勒斯堡和約》。1806年帝國皇帝弗蘭西斯取消了徒有其名的德意志民族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稱號,只當奧地利帝國皇帝。1809年瓦格拉姆戰役,奧地利在第五次反法聯盟中再次失敗,被迫與法國簽定了割讓大片土地、賠款8500萬法郎的《維也納和約》。
反法聯盟的失敗重新打開了外交談判的大門。梅特涅力圖在歐洲大陸上重建哈布斯堡皇室的盟主地位,拯救搖搖欲墜的歐洲封建統治。在任大使期間,他施展靈活機敏的外交手腕,為拯救行將崩潰的舊秩序四處奔波。他表現出的敏銳判斷力和外交才干,成為歐洲外交和政治舞臺上的風云人物,得到拿破侖的贊許和奧皇弗蘭西斯的賞識。在奧地利內外形勢日趨惡化的危急關頭,1809年梅特涅被任命為外交大臣。此后,他主持奧地利外交和內政事務達四十年之久,直到1848年才被趕下政治舞臺。
梅特涅外交策略的明顯特點是玩弄權術,見風駛舵,力圖使各大國“實力均衡”,以便奧地利帝國從中漁利。
奧地利當時面臨著被拿破侖滅亡的危險。為了緩和國家所處的嚴重局勢,他提出奧、法重新修好的大膽設想。他出任外交大臣的第一個重要行動,便是親自撮合瑪麗亞·路易絲公主與拿破侖的婚姻。
法、奧聯姻使奧地利獲得喘息之機,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1812年法、俄戰爭的爆發。梅特涅極力不使奧地利陷入這場戰爭。他一面佯稱支持法國,一面又暗中向俄國保證不發動進攻。梅特涅通過這種方式,使奧地利避免了敵對雙方的進攻。1812年12月,拿破侖在侵俄戰爭中大敗而歸。
梅特涅看到拿破侖對俄戰爭的失敗,法國已不可能稱霸歐洲。他便尋找擺脫與法國聯盟的時機。
1813年俄、英、普、奧等國結成第六次反法聯盟。奧地利既不是反法聯盟的組織者,又未在痛擊拿破侖大軍中起決定作用。梅特涅靠施展外交手腕,擔任了最后抗擊拿破侖大軍的外交指揮,加強了奧地利在反法聯盟中的地位。1813年10月6日,萊比錫“民族之戰”殲滅法軍7萬人。1814年3月31日,反法聯軍在奧地利將軍施瓦岑伯格親王統帥下,占領法國首都,迫使拿破侖退位。
1814年簽定的第一次巴黎條約中,決定召開反法聯盟國會議,商討處理戰后事宜。梅特涅要求選擇奧地利首都作為國際會議的地址,使外交中心由巴黎、倫敦移向維也納。梅特涅的這一建議,既有利于他成為會議的實際主持人,又能抬高奧地利在國際上的聲譽。
1814年10月1日至1815年6月9日,歐洲列強在維也納召開會議,與會代表216名,其中有俄、奧、普三國君主和奧、普等國宰相。梅特涅任會議主席。在維也納會議進行期間,梅特涅千方百計想擴大奧地利帝國的影響。他不但組織聲勢浩大的閱兵儀式,而且連續舉行豪華的舞會、宴會、招待會和慶祝會,讓帝王貴族狂歡作樂。在觥籌交錯、酒酣耳熱之際,與會君主國代表對于普遍恢復在法國革命或拿破侖帝國時期被推翻的歐洲各封建王朝達成了協議。于是,法國、西班牙和那不勒斯的波旁王朝、葡萄牙的布拉岡扎王朝和荷蘭的奧倫治家族又都袍笏登場。羅馬教皇的政權和意大利其它各邦的舊王朝也宣告恢復。然而,在會議期間,歐洲列強在爭奪領土和殖民地問題上矛盾重重。與會大國討價還價,你爭我奪,幾乎使會議瀕于破裂。
在這種復雜的情況下,梅特涅隨機應變,想方設法使維也納會議免于流產。他首先放棄了奧地利對尼德蘭的主權要求,使自己處于一種強有力的發言地位。在會議爭論中心——波蘭和薩克森問題上,他認為,俄、普兩國對波蘭和薩克森的掠奪要求,必將使奧地利在東北、西北邊境受到兩國的威脅。他利用英國擔心俄國向中歐推進的英、俄矛盾和法國反對普魯士吞并薩克森的法、普矛盾,拉攏英國和法國于1815年1月3日訂立英、法、奧三國秘密同盟,共同反對俄國對波蘭的獨霸和普魯士對薩克森的凱覦。梅特涅利用列強之間的爭奪,使波蘭的瓜分和薩克森的處理有利于奧地利。梅特涅還力圖繼續保持意大利四分五裂的局面,以便奧地利主宰意大利半島。
在解決德意志各邦組織形式問題上,普魯士躍躍欲試,開始與奧地利爭奪德意志霸權。梅特涅堅持避免超越于各邦之上的權力,主張“實力均衡”的原則,提出建立一種有別于分崩離析的德意志民族神圣羅馬帝國的制度。根據他的計劃,1815年5月德意志36個君主國和4個自由市組成德意志聯邦。梅特涅利用奧地利在當時德意志各邦中的優勢地位,贏得了自任聯邦議長的職務。由于梅特涅施展各種外交手段,展開幕前與幕后活動,終于確保了奧地利在歐洲、意大利和德意志聯邦中的優勢地位,被維也納會議與會國譽為“蝴蝶大使”。
維也納會議是歐洲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會議。這次會議,滿足了反法聯盟主要成員國重新分割歐洲領土和掠奪殖民地的要求。按照正統主義的原則,重新安排了歐洲的政治地圖。通過這次會議,恢復和鞏固了歐洲大陸的封建統治。
維也納會議之后,為確保會議建立的舊秩序,梅特涅主張在任何一國遭受內外威脅時,由歐洲列強一致進行干涉,竭力維護君主政體。1815年9月26日,俄、奧、普三國在巴黎建立了旨在實現這一目標的“神圣同盟”。歐洲幾乎所有君主國都相繼參加。英、奧、普、俄又組成“四國同盟”為其核心。梅特涅成了“神圣同盟”和“四國同盟”組織的核心人物。在麇集反動勢力、維護由維也納會議所建立起來的反動體系中,梅特涅都起著十分惡劣的作用。
梅特涅作為封建復辟勢力的總代表,堅決主張鎮壓歐洲各國革命運動。他以“撲滅革命之火的消防隊長”自居,咒罵人民革命運動“是一條張牙吞噬社會秩序的九頭蛇”。1818年,梅特涅主持“神圣同盟”第一次會議——亞琛會議,終止外國軍隊占領法國,使法國加入“神圣同盟”。1820年“神圣同盟”特羅波會議,決定對歐洲各國爆發的革命施行武力鎮壓。1821年由他主持的“神圣同盟”萊巴赫會議,提議奧地利派兵鎮壓意大利那不勒斯民族運動。同年3月,奧軍進入那不勒斯,鎮壓了當地的革命,扶植那不勒斯國王再度登位。4月10日,奧軍鎮壓了皮蒙特革命。1822年10月,通過“神圣同盟”維也那會議,決定武裝干涉西班牙革命,由法國秘密出兵。1823年5月法軍鎮壓了西班牙革命,再次恢復了斐迪南七世的封建專制統治。在他后來組織的“神圣同盟”會議上,還建議“四國同盟”派兵鎮壓1821年希臘爆發的獨立運動。
梅特涅在主持一系列歐洲會議的同時,曾多次主持德意志聯邦內部會議,使他的權力達到了頂峰。1821年5月,梅特涅擔任奧地利首相兼宮廷、國務大臣,位尊權重,聲名愈加顯赫。這位首相在周游德意志境內時,似乎像皇帝巡視一般。他得意洋洋地說,一切革命的烏合之眾都會匍匐在他的腳下。奧地利只要講一句話,就能在全德意志境內產生法律威力。至十九世紀中葉,梅特涅在歐洲舞臺上一直發揮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梅特涅在竭力主張鎮壓歐洲各地革命運動的同時,對內則實行殘酷壓迫,千方百計維護封建君主制統治。
為了壓制一切自由民主運動,禁止自由主義思想傳播,1819年8至9月由梅特涅主持的德意志聯邦卡爾斯巴德會議決定,對自由民主運動實行高壓手段:對大學實行嚴格監督,解散各大學學生協會,解聘具有自由主義思想的教授;加強書刊出版檢查制度;在美因茲設立中央調查委員會,偵查各地革命活動;在社會秩序遭到破壞,特別是君主有被推翻的危險時,派聯邦軍隊進行干涉。梅特涅這種專制極權主義統治,遭到資產階級和自由主義者的強烈反對。
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初,梅特涅已預感到舊制度即將滅亡的征兆。1830年9月1日他在一封信中寫道:“在我的思想深處有這樣一種想法,即舊歐洲的末日正在來臨,為了決心同它共存亡,我會知道如何盡我的職責。”
1830年7月,梅特涅得知巴黎起義的消息,立即與俄國副首相內塞爾羅在卡爾斯巴德商討反對革命的對策,以俄、奧、普三國同盟代替過去的“四國同盟”,以便繼續干預歐洲各國的革命。1832年5月,梅特涅主持的德意志聯邦會議決定,在遇到君主試圖對臣民做憲法讓步或是臣民向君主要求憲法改革時,德意志聯邦派軍隊進行干涉。1845年奧皇弗蘭西斯一世去世。根據皇帝遺詔,梅特涅受命輔佐其子斐迪南一世皇帝。
1848年2月巴黎革命的消息傳到維也納,自由資產階級聯合首都各階層人民向皇帝斐迪南一世遞交請愿書,要求實現憲政,罷黜梅特涅。3月13日維也納的學生、工人與市民舉行反政府示威。“打倒梅特涅!”“實行憲政!”的口號響遍全城。隨后舉行武裝起義。在人民群眾憤怒呼聲中,斐迪南皇帝被迫罷免了梅特涅首相的職務。這個一生為哈布斯堡王朝拼命效勞、頑固維護舊秩序的反動人物,被滾滾革命洪流沖下了歷史的舞臺。維也納會議確立的反動秩序,到此遭到徹底破產。
梅特涅下臺之后,在英國朋友卡爾·馮·許格爾男爵陪同下,偕同全家于嚴冬之日逃亡英國倫敦。之后遷居比利時,最后返回奧地利,隱居于豪華的約翰尼斯堡莊園。1851年充任年輕皇帝斐迪南一世的顧問。1859年6月11日去世,終年86歲。
梅特涅深得哈布斯堡王朝的寵信,長期總攬奧地利的外交內政大權。他在歐洲外交舞臺上縱橫捭闔幾十年,極力推行“均勢外交”,主持一系列大國首腦會議,使各方面比較落后的奧地利一度稱霸歐洲大陸。他儼然以“歐洲首相”自居。梅特涅推行的“大國均勢”外交策略為后人廣為效仿。英國保守黨黨魁迪斯累利和德意志“鐵血宰相”俾斯麥繼承梅特涅的衣缽,在國際政治活動中施用梅特涅的外交手腕。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也對梅特涅十分推崇,曾極力在國際關系中推行梅特涅式的外交策略。
本文由謀略學網整理發布,若轉載本篇文章,請保留本文出處與鏈接。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608.html
上一篇:梅林生平簡介,梅林歷史評價,梅林怎么死的?
下一篇:歐文生平簡介,歐文歷史評價,歐文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