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文化·別具一格的節日娛樂活動·錫伯族的“四·一八”節與抹黑節
“四·一八”節是新疆錫伯族人的傳統節日。錫伯之族名由“鮮卑”音轉而來,祖居地是我國東北北部的山林地帶,以狩獵為生。“四·一八”節,曾是古代錫伯族獵民的新年。乾隆二十九年(1764)清政府為鞏固新疆邊防,從東北的盛京(今遼寧沈陽)各城調遣錫伯官兵一千零二十名,連同眷屬共三千二百七十五人,于“四·一八”節這天,在故鄉盛京祭祖吃離別飯與骨肉同胞依依哭別,踏上了西遷新疆的征途。他們千里迢迢跋山涉水,行程十七個月,第二年才到達塔城一帶。1767年組成錫伯營,移駐伊犁河南岸屯田定居。現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就是當年的駐地,這里的錫伯人是他們的子孫后代。二百多年來,新疆的錫伯人,每逢這個傳統節日,就要來紀念這次西遷壯舉。“四·一八”節常被稱為“懷親節”。
這一天,錫伯族家家戶戶干干凈凈,人人穿上節日的盛裝。大家歡聚一堂,彈起東布爾琴,吹起葦笛和墨克納,唱起古老的征途歌,跳起歡快的舞蹈,開始熱熱鬧鬧過節。各個牛錄(相當于鄉)這天都舉行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包括豐富多彩的文藝會演、賽馬、叼羊、射箭,摔跤等。青年們騎著駿馬出外野游。老人,婦女和孩子們或者坐車,或者徒步,三五成群地到野外踏青,擺野餐共度佳節。此外,一些人還去趕廟會。各家各戶做“米順”(面醬),吃鮮魚,做蒸肉,歡度這一節日。“文革”中因“破四舊”,“四·一八”節被廢止,現又得到了恢復。
錫伯族還有不同于新疆其他民族的節日——“抹黑節”。這一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日舉行。這一天清晨,青年們爭先恐后地早起。他們用蔥頭油攪上鍋底黑,把它抹在黑布或氈片上,就帶著上街了。在街上,大家你追我趕,爭著互相往臉上抹黑,到處是歡樂,到處是笑聲,趣味無窮。也有一群群的年輕人挨家挨戶去抹黑。有的早上還沒起床,就被堵在被子里抹了一臉黑,有的剛邁出家門,正要去給別人抹黑,自己卻被抹了一臉黑。見到老年人或長輩,要先請安,行跪禮,再往他們的臉上象征性地點個黑點。節日這天,很少有人逃脫臉上不被人抹上黑的。錫伯族人認為,“抹黑節”上被抹成大黑臉,這是吉祥的象征,可以避禍免災,獲得幸福。
錫伯族遠在東北時期,由于當地天氣寒冷,種植的小麥常常被凍死,而且多長黑麥,得黑穗病,影響了收獲,影響了生計,成為人們的大心病。據錫伯族傳說,古代有一對夫婦把燒糊了的發面餅喂了狗,被巡天的“五谷之神”路過看見。他發怒用神法將錫伯族人的麥子變成了黑麥。老人們帶領全族人向“五谷之神”請罪,并發誓吸取這次教訓,寧愿往自己臉上抹黑。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日,“五谷之神”都要下凡來人間巡視。于是,他們把這天定為抹黑節,用抹黑的方式,提前代替谷物受神靈懲罰,以此向“五谷之神”祈求,讓他“開開恩”,不要把黑穗病傳到人間來,以確保小麥的豐收,保佑大家富足平安。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抹黑節”的原有含意已逐漸消失,它已演變成青年男女們的一種娛樂性活動了。
上一篇:東北文化·東北大地的古代文明·金牛山文化遺址的重大發現
下一篇:臺灣文化·臺灣原始社會文化遺址及出土文物·長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