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思勰——重視實踐的農學家
——重視實踐的農學家
賈思勰,南北朝北魏農學家。齊郡益都(今山東壽光南)人。曾任北魏高陽郡(今河北境內)太守。具有廣泛的農事知識。他以搜集到的文獻資料,訪問老農和觀察、試驗所得,寫成《齊民要術》一出而知名于后世。
在我國古代農業科學史籍中,保存著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農業科學著作就算《齊民要術》了。盡管它是1400多年前問世的,但至今仍然閃爍著科學的異彩。這部著作的作者是北魏時期杰出的農業科學家賈思勰。他為編著《齊民要術》這部農書,不休不眠,嘔心瀝血,苦戰了十多個春秋。
青年時代的賈思勰,讀書入了迷。一年到頭,哪怕是陽光明媚、柳綠桃紅的春游時節,他也獨自坐在書房里,聚精會神地伏案讀書。書,是給人們力量和智慧的重要源泉。年輕的賈思勰因發奮讀書,樹立了編著農書《齊民要術》宏偉志向。
一次,他讀到《漢書》里的《龔遂傳》,龔遂重農的事跡深深感染著他。龔遂是西漢時人,在任渤海太守的時候,制定了許多切實可行的措施去鼓勵人民耕田養蠶,發展生產。結果,使原來生產比較落后的河北東部一帶逐漸富裕起來,人民生活也有了一定的改善。賈思勰決心以龔遂為榜樣,為國為民做一番事業。
賈思勰重視書本知識,也十分重視實踐知識。
他看不起那些只知道讀死書的人,認為他們沒有真才實學,真正的知識存在于天天生產的農夫之中。因此,賈思勰一生的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官場,也不是在書齋,而是周游各地,訪問老農,調查研究,搜集資料。他足跡踏遍了今天的山西、河南、河北及山東等地的山山水水。他每到一個地方,都以滿腔的熱情,求知的渴望,去發現新問題,積累新經驗。
有一年,賈思勰到了并州(今山西境內),發現那里的蕪青長得特別好,塊根有碗口粗。他就向當地農民請教栽培方法,原來跟別處相比較并沒有什么特殊。農民還告訴他,這里的蕪青從來都長得這么大,即使從別的地方取來的種子,下一年后,也會長得粗大起來。同時,他又發現,從朝歌(今河南境內)取來的大蒜瓣蒜種在這里栽種,都變成蒜瓣很小很小的百子蒜,情況和蕪青完全相反。賈思勰反復琢磨這種變異性產生的原因,終于弄明白了朝歌的大蒜瓣在并州變成百子蒜是因兩地土壤條件不同的緣故。賈思勰不僅到實際中去,從具有實踐經驗的農夫中汲取營養,在一些疑難問題上,還親自動手,獲得第一手資料。
還有一年,他養了200只羊,沒想到秋天沒有貯存足夠的飼草,到了冬天,竟凍餓死了不少,后來雖然趕緊又買了不少干草扔到羊圈里,但又多半被羊踩爛,羊還是接二連三地死掉,差不多只剩下一半了,而且樣子都是那樣難看和可憐。這個問題他百思不解,就向有養羊經驗的老農請教,找到了問題的癥結。
第二年秋天,賈思勰接受頭一年的教訓,為羊貯存了足夠的飼料,并且想了個辦法,把青干草堆放在羊圈中間的高地上,用柵欄圍起來,使羊在柵欄周圍能隨意抽草吃。這樣,每只羊都長得膘肥體壯,新添的羊羔也都結結實實的。賈思勰終于取得了養羊的成功經驗,他把這個經驗和以前的教訓一起整理好,生動具體地寫在《齊民要術》里。賈思勰靠深入實際、細心觀察、親自實踐所取得的實踐經驗,在《齊民要術》里比比皆是。在許多方面,較之前人又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做出了新貢獻。
賈思勰發展農業生產的一系列理論,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的,對我國農業科學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不僅為我們保留了戰國以來的農業技術遺產,對當時農業生產起了推動作用,而且對后來的農學家,如元代的王禎、明朝的徐光啟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賈思勰是我國農學史上一位承先啟后的重要科技人物,他的光輝成就是不可磨滅的。
上一篇:詹天佑——歲留美的鐵路工程師
下一篇:鄧稼先——中國原子彈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