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踦——舍身救國的大英雄
——舍身救國的大英雄
汪踦,春秋時期魯國的一個兒童,在參加抗擊齊國的戰斗中犧牲,魯國破格以成年禮埋葬他。《左傳·哀公十一年》及《禮記·檀弓下》都有他的事跡記載,后以“汪踦衛國”作為兒童救國的典型事例進行宣傳。
那是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齊國和魯國是鄰國,齊國是大國、強國,魯國是弱國,齊國經常攻打和侵略魯國。
有一年,魯國抵不住齊國的進攻,魯軍很快敗下陣來。魯國有個人叫公為,他十分擔心國家安危。公為身邊有個十來歲的小書童,名叫汪踦。別看他年紀不大,卻很有心計。
這一天,公為不住地嘆氣。汪踦就問:“主人,你是不是為魯軍戰敗的事傷心呢?”
公為說:“哎,齊國經常挑起戰爭,魯國人真感到羞愧呀!”
國難當頭,哪個人不擔心國家的安危呢?汪踦心里也像火燒一樣難受,他便說:“主人,如此在屋里嘆息,倒不如駕車出城看看戰場上的形勢,說不定還能為我軍助助威呢!”
公為一想也對,就立即備好車,穿過空空無人的街道沖向城外。他們駕車剛出城,就看見一片滾滾煙塵迎面撲來。接著,就看見魯國士兵有的丟了盔甲,有的沒了武器,有的血流滿面,有的拐著雙腿,拼命地后退。
汪踦看著魯軍失敗的慘相,一腔熱血早就沸騰了。他用企求的目光看著主人,公為看透了汪踦想要殺敵的心思,搖搖頭說:“孩子,你年齡還小,快些回城吧!”
“您呢?”
“我?我要到戰場上去殺敵!”公為說。
汪踦噌地跳上一輛敗兵丟失的戰車,大喊道:“我也要上戰場殺敵!國家要滅亡了,我活著還有什么意思呢!”
公為看著緊緊握住小拳頭的汪踦,受到極大鼓舞,也跳上戰車。公為隨手拿起車上的一條長槍,說:“為了保衛我們國家,我們要和敵人決一死戰!”
馭手掙扎著站起身來,一抖韁繩,戰車就轉過了頭,迎著巨浪般涌來的敗兵,他們向前沖去,還高喊著:“沖呀!殺呀!不打敗敵人決不回頭!”
敗逃的魯國將士,看見車上一個昂首挺胸、視死如歸的成年人揮動著長槍,一個十來歲孩子高舉著大刀沖回敵陣,大家都被震撼了。一個士兵禁不住高喊道:“弟兄們,殺回去呀!”
幾十名士兵都返回身來,隨著汪踦的戰車,又殺了回去。乘勝追擊的齊兵,沒有想到魯軍返身又殺回來了,便慌忙迎戰。戰場上殺聲震天,魯軍越戰越勇,齊軍漸漸不支。最后,齊軍全線崩潰,敗陣而逃。魯軍取得了勝利。
在歡慶勝利時,將士們才想起帶頭反攻并鼓舞他們反敗為勝的小英雄。他們終于找到了汪踦,但見他握著一把帶血的戰刀已經死了。
英雄少年汪踦的事跡迅速傳遍魯國,魯國人民要用最隆重的厚禮安葬他。但是,根據當時禮法,對小孩子是不能舉行隆重葬禮的。怎么辦呢?最后,大家去向大學問家孔子請教。
孔子嚴肅地說:“如果一個小孩子,能像大人一樣沖鋒陷陣,殺敵立功,做了大人要做的事,那么,為什么就不能像對大人一樣對待我們的小英雄呢?”
于是,魯國人民破除舊俗,為小英雄汪踦舉行了隆重葬禮。
上一篇:歐拉——聽象棋故事的孩子
下一篇:沈括——少年隨父旅行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