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廟·大槐樹廟
古大槐樹處位于山西洪洞縣城北。是聞名全國的明代遷民遺址,也是海內外數以億計的古槐后裔尋根祭祖的圣地。
傳說中自周朝年間生長于洪洞城北的那棵大槐樹,早已湮沒在滾滾的汾河里。如今的“古槐”據說是當年老槐衍生的。古槐處建祭奠所,古槐上懸掛大紅帶子,周圍300畝被辟為林,并樹立石碑,設置了各姓氏的祭堂。
此處原本無廟,因為后裔祭祀活動繁多,便被稱為“大槐樹廟”。
據文獻記載,明代此處曾有一座廣濟寺院,為唐貞觀二年所建。寺院宏大,僧眾濟濟。自唐朝始此地即建驛站,辦理四方來往公差事務,寺旁曾有一株“樹身數圍、蔭蔽數畝”的漢槐。
元朝末年,戰亂和水旱蝗疫使豫、魯、皖、蘇之民十亡七八,不少地區人煙斷絕。而此時山西卻是風調雨順,人丁興旺。晉南人口稠密,而洪洞又為平陽一帶人口最為稠密之縣。明朝初定,為恢復生產,鞏固政權,采取了大規模的移民之舉。洪洞地處交通要道,朝廷即在廣濟寺院設局駐員,將移民集中于此處,編排為幾路發放“憑照川資”,而后遷至各地。移民紛紛折槐惜別,故此大槐樹即成紀念之地。
據史料記載,明洪武至永樂十五年間,山西民眾曾屢移于京、冀、魯、豫、皖、蘇、鄂、秦、隴等十余省市。六百多年來,移民子孫繁衍各地,又有眾多后裔輾轉遷徙海外。
古大槐樹處主要建筑有:1914年景大啟等人集資募捐修建的碑亭、茶室和牌坊。碑亭建在原來的古大槐樹處,亭中豎立青石碑一座。高一丈零五,寬二尺四寸有余,碑冠在蟠龍細雕之中篆書“紀念”二字,碑陽鐫刻“古大槐樹處”五個隸書大字,碑陰刻有遷民事略碑文。
碑亭后面窯頂上豎立著的金代石經幢,是廣濟寺院的唯一遺物。后因廣濟寺被汾水沖毀,石經幢便移存到原大槐樹處的北側、古大槐樹處碑亭的后面。經塔有三層,全部用青石砌成,塔頂掛有八個鐵鈴。下層石分八面刻有佛經,佛教界稱楞嚴幢。
經幢的雕刻藝術純樸深厚,經文書法剛勁流暢,浮雕人物栩栩如生,為金代雕刻藝術的珍品。在碑亭前西側,建有茶室三間,供后裔、游人小憩。在碑亭南二十余步,建有牌坊一座,正面橫額雕刻“譽延嘉樹”四個大字,背面雕刻著“蔭庇群生”。
在楞嚴幢的中層,刻有八個金剛力士,金剛力士之上,刻有八個大鵬金翅鳥。
建國以來,人民政府曾多次撥款對此紀念地整修,并增建了由中國書畫家董壽平題字的“古槐逢春”牌樓、大門、二門。門內影壁上有中國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張仃親筆手書的金光燦燦的“根”字,兩旁有“飲水”、“思源”四個剛勁有力的篆體大字。
每年四月一日至十日是尋根祭祖節。節日期間來自海內外的尋根朝拜者絡繹不絕。
據初步調查統計,目前臺灣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山西洪洞大槐樹下移民的后裔。其先民大多是自明、清時期由大陸輾轉遷移到臺灣的。
上一篇:名人廟·復圣廟(顏回廟)
下一篇:名人廟·孟姜女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