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朗及其起義軍的失敗
白朗(1873—1914),字明心,河南寶豐人,18歲時在河南巡防隊當兵,后在清政府新軍第六鎮統制吳祿貞部下任下級軍官。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后,吳祿貞策劃北方新軍起義響應,不幸被袁世凱收買其部下刺殺。白朗對此極為憤慨,乃回家鄉寶豐組織農民,發動武裝起義,以響應辛亥革命。
1912年4月,白朗率眾起義,提出“打富濟貧”的口號。此后,起義軍轉戰鄂、豫、皖三省,由幾百人擴展到幾萬人。起義軍聲勢浩大,引起了帝國主義和袁世凱的極大恐慌。1914年2月,袁世凱派陸軍總長段祺瑞率二十萬軍隊進行圍攻;俄、美、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派軍事人員到信陽“觀戰”。起義軍避實就虛,突圍西上,于3月攻占鄂西重鎮老河口,殲敵兩千余人。然后進據入陜門戶紫荊關。在革命思想的影響下,起義軍改名為“公民討賊軍”,以“逐走袁世凱”,“建立完美政府”為宗旨,揭露袁氏“托名共和,歷行專制”的罪行。起義軍在一個多月內,橫掃了陜西十三個州縣。4月下旬,進入甘肅。5月初,攻克隴南重鎮天水城。袁世凱又任命軍事執法處處長陸建章為“西路剿匪督辦”,率北洋精銳第七師,由北京趕赴西安,并節制陜、甘、川、晉四省官軍二十萬人,對白朗起義軍進行圍追堵截。起義軍入川計劃未能實行,便轉向西北,進軍蘭州。5月下旬,起義軍兵臨臨潭城下,因作戰時火燒了清真寺,引起了回民反感。官軍乘機挑動當地回、藏少數民族阻擊起義軍,使義軍陷入困境,糧食也發生了困難。此時起義軍內部意見分歧,很多骨干都主張返回豫西家鄉。主帥白朗雖欲繼續西進,但因眾志難違,而不得不收兵東歸。7月上旬,起義軍回到豫西后,為了避免被官軍包圍,分為四路活動,但在官軍的重兵圍剿和“清鄉嚴洗”下,。很快被各個擊破。8月初,起義軍領袖白朗率領著幾十個戰士,在其家鄉寶豐的山區英勇戰死。
白朗起義軍歷時三年,橫掃五省,攻克過五十多座城市,沉重地打擊了袁世凱的反動統治和帝國主義侵略勢力。起義軍最終失敗的原因在于:它雖然受到了革命黨人影響,但始終未能擺脫舊式農民戰爭的范疇;雖然接受了反袁口號,但提不出明確的政治綱領;雖然攻占過很多城市,但沒有建立過根據地。總之,農民階級自身的落后性和中外反動派的聯合鎮壓,導致了它的失敗。
上一篇:白居易難辭其咎
下一篇:白朗起義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