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特色鮮明的戲曲藝術·地方色彩濃郁的廬劇
廬劇原稱倒土戲,因其流行中心在合肥一帶,古稱廬州,故于1955年改稱廬劇。廬劇發源于大別山區,流行范圍在皖中、皖西一帶。廬劇起源時間不詳,據說在清乾隆、嘉慶年間就已有職業廬劇班社活動。廬劇是以皖西一帶的山歌小調、民歌和當地的蘭花舞及淮河沿岸的花鼓燈舞為基礎,并吸收門歌(鑼鼓書)和花鼓、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和劇目,逐步發展而成的。廬劇出現初期,每個班社都很小,一般不超過十人,活躍在山鄉集鎮之中,藝術形式發展緩慢。到清末民初,徽調處于衰落之中,經常和一些廬劇班社以廟會、青苗等香火戲的形式合班演出,時人稱之為“四平帶折班”,“四平”指徽調,“折”就指廬劇的折子戲和小戲。這種合作,使得廬劇從徽調中吸收了許多東西,大大加快了發展速度。其后,廬劇班社和少數藝人進入蕪湖、合肥等城市,又和京劇合班演出,被稱為“亂彈班”。這樣,從劇目、唱腔到表演藝術,廬劇又受到京劇很大影響。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廬劇最終成為一種格調統一、表現力豐富、色彩鮮明的地方戲曲。
廬劇的唱腔比較豐富,可以區分為主調和花腔小調兩大類。主調有“二涼”、“三七”、“寒腔”,生、旦行共用;生行有“小生調”、“西路小生調”;老生和老旦行,有“老生正調”、“老生衰調”、“老旦正調”、“老旦衰調”;丑和彩旦行唱“丑調”;鬼神人物唱“神調”和“鬼對子”。在演唱上有尋板、連詞、抹拐、切板等運用,擅長敘事抒情,纏綿動人,已發展成為表現不同行當的專業曲調,是演唱本戲和折子戲的主要唱腔。花腔則是小戲的固定曲調,大多是民間小調,與民歌很相似,有很多還保留了原來民歌中的襯句、襯詞,輕松明快,用于演唱生活小戲。廬劇唱腔的特點,一是在唱腔中不斷出現用假聲演唱的旋律,稱作“小嗓子”,用以區別年齡和角色;二是用幫腔哄臺,就是當舞臺上的演員唱到一定的時候,由場面和場后的演員齊聲幫唱,藉以烘托劇情,渲染舞臺氣氛。由于廬劇在安徽流行較廣,淮河兩岸,長江南北,都有很多觀賞者,而各地的語言風格和欣賞習慣不同,因而其唱腔形成西、中、東三路:西路以霍山、六安一帶為中心,唱腔高亢粗獷;中路以合肥、巢湖為中心,唱腔細膩;東路以蕪湖、當涂為中心,唱腔柔和委婉。
上一篇:巴蜀文化·少數民族·土家族和苗族
下一篇:三秦文化·宗教·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