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棄醫從文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壽,1898年改為周樹人,字豫山、豫亭。以筆名魯迅聞名于世。魯迅的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魯迅是我國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革命家和思想家。
早年在日本考進了仙臺醫學專科學校,并立志要學習現代醫學,畢業后回國當個好醫生。
然而,在日本仙臺學習期間,一件事情卻改變了魯迅的志向。1905年,是魯迅進入仙臺醫專學習的第二年。一天,在上課時,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個被說成是俄國偵探的中國人,即將被手持鋼刀的日本士兵砍頭示眾,而許多站在周圍觀看的中國人,雖然和日本人一樣身強體壯,但個個無動于衷,臉上是麻木的神情。這時身邊一名日本學生說:“看這些中國人麻木的樣子,就知道中國一定會滅亡!”魯迅聽到這話忽地站起來向那說話的日本人投去兩道威嚴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樣洶涌澎湃。一個被五花大綁的中國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腦海閃過,魯迅想到如果中國人的思想不覺悟,即使治好了他們的病,也只是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現在中國最需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
無情的事實告訴他,走醫學救國的道路是行不通的。民眾的思想不覺醒,無論身體如何健壯,也只能被別人當作槍斃的材料,或麻木不仁的觀眾。
于是,到第二學年的終結,魯迅便找到自己的老師藤野先生,告訴他自己將不再學醫,并且離開仙臺。就是在這個時候,他終于下定決心,棄醫從文,用筆喚醒中國老百姓。
從此,魯迅把文學作為自己的目標,用手中的筆做武器,寫出了《吶喊》、《狂人日記》等許多作品,向黑暗的舊社會發起了挑戰,喚醒了數以萬計的中華兒女,起來同反動派進行英勇斗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夜以繼日地寫作。
妙語點睛
魯迅寫過一首《自嘲》詩,其中有兩句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上一篇:青文勝為民請命
下一篇:麥丘老人的祝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