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天壇
明清兩代帝王用以祭天和祈禱豐年的建筑。在北京市崇文區永定門內大街路東。為現存最大的壇廟建筑。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占地273萬平方米。初名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因立四郊分祀之制,于嘉靖十三年(1534)改稱天壇,清乾隆、光緒時都曾重修改建。壇分內外二壇,有垣墻兩重,垣墻北面呈半圓形,南面為方形,暗合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念。壇內主要建筑分南北兩組,北為祈年殿、皇乾殿,南為皇穹宇(回音壁)、圜丘壇。兩組建筑均建在南北縱軸線上,其間由一條高出地面4米,寬30米,長360米的丹陛橋(又稱神道)連為一體。大道兩旁遍植柏樹,古木參天,造成森嚴肅穆的氣氛。天壇的代表建筑祈年殿為一座三層圓形屋檐,深藍色琉璃瓦大殿,中央四柱代表四季,外圍兩排柱子各有十二根,分別代表十二個月或十二個時辰。三層漢白玉石臺基,蘭色琉璃瓦頂,殿高38米,直徑30米,是我國木結構建筑珍貴遺產,蜚聲海內外。圜丘壇為三層漢白玉石壇,其所鋪石板、砌的石臺階,以及豎立的石欄桿的數目都是九或九的倍數,因為九是最大的陽數,用以象征“天”。其北為皇穹宇,著名的“回音壁”就在此。天壇是我國現存精美的古建筑群之一。現辟為公園,新建許多景點,是北京市面積最大的公園之一。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天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天山天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