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富縣·石泓寺》陜西名勝簡介
在富縣直羅鎮(zhèn)川子河北岸。石泓寺,又名石空寺,也稱大佛寺,又稱川子河石窟。
川子河石窟,始鑿于隋、唐,繼之于五代,宋、金、明、清各代都有雕鑿,沿山崖開鑿的主要洞窟有7個,最大的洞窟寬10.3米,高5.4米,深10.7米;最小的洞窟寬2.4米,高1.8米,深2.5米,各個石窟皆有石雕神像。由東向西編號。
第1窟:窟口和內(nèi)部皆為長方形,壁上有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癸卯年(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題記,為明代的三教石洞,窟內(nèi)刻3尊坐像,脅侍2尊。東西兩側(cè)有臺。窟外有清仁宗颙琰嘉慶(1796—1820年)摩崖碑刻。
第2窟:窟口為長方形,兩側(cè)各浮雕手執(zhí)矛劍的武士,窟內(nèi)中央有基壇,壇上有背屏5個,上承窟頂,背屏上雕1佛2菩薩2弟子。東壁有造像龕1個,內(nèi)雕1佛2菩薩,旁有“宋(太祖趙匡胤)開寶二年(969年)李庭寶造釋迦牟尼佛菩薩共3尊”題記銘文;西壁也有宋開寶二年造像銘文,東西兩壁共有小造像36尊。
第3窟:窟口窟內(nèi)均為長方形,窟口左右各有執(zhí)矛劍武士1尊,中央基壇有1佛2弟子2菩薩。東側(cè)菩薩背屏有宋太祖趙匡胤乾德六年(968年,即開寶元年)敦士元等3人共造菩薩銘記。東壁有2小龕相連,造像5尊,還有唐懿宗李漼咸通五年(864年)鄭君雅造1佛2菩薩一鋪銘記;咸通三年(862年)陳公造像銘記。西壁有咸通三年和五年造像各一處。
第4窟:窟內(nèi)基壇上有文殊騎獅像,獅身側(cè)下1童子執(zhí)韁作跪狀。西壁有小龕2個,南龕有造像1尊,北龕有2尊。有五代后周太祖郭威顯德元年(945年)銘記。
第5窟:窟內(nèi)基壇雕1佛2菩薩,東西壁上有造像34尊,東壁有小龕2個,北龕有1佛2弟子2菩薩,南龕有菩薩1尊,窟內(nèi)有隋煬帝楊廣大業(yè)(605—617年)時題記。
第6窟:規(guī)模最為宏偉,是石泓寺的主洞窟,前面有1座木結(jié)構(gòu)3開間兩層樓房,窟內(nèi)中央有基壇,壇四角各有方形石柱1根,支持窟頂,柱上雕刻大小造像1331尊。基壇上有1佛2弟子2菩薩,佛與菩薩坐蓮臺,弟子分立兩旁??邇?nèi)刻有姿態(tài)不同的羅漢10尊。西壁有大小造像1947尊??邇?nèi)有金熙宗完顏亶皇統(tǒng)元年(南宋高宗趙構(gòu)紹興十一年,1141年)題銘、金海陵王貞元二年(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題銘以及明、清的銘記等。
第7窟:窟內(nèi)正面及左右皆有石臺,臺上原有泥塑神像20尊??唔斍安胯徲邪私窃寰卸垜蛑?、蔓草圖案;后部于平綦上刻龍、蛇、鳳、麟及花草紋圖案,均系清代作品。
石泓寺,1942年、1955年、1983年曾對此寺予以維修,恢復(fù)古貌。石泓寺石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篇:《榆林·佳縣·白云山廟》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漢中·石門及摩崖石刻》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