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升的女神
歷史劇是適應現實的需要產生發展的,表現的是經過作家藝術加工過的歷史?!拔濉に摹币詠?,許多作家用它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斗爭,詩人、歷史學家郭沫若是這一時期的杰出代表。但在今天,我們看郭老的劇作,卻發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尤其是女性形象的刻畫上,過于理想化而失去藝術的真實。
早期劇作《三個叛逆的女性》即《卓文君》、《王昭君》、《聶嫈》,是在配合“五·四”婦女解放運動,做翻案文章。因此,這三位歷史女性被賦予了反抗強暴、反抗強權、反封建倫理束縛的叛逆精神。
抗戰時期創作的六部歷史劇《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南冠草》同樣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緊密相連,塑造的女性形象如姬、嬋娟、阿蓋公主等都打著鮮明的時代烙印,這些弱女子成了作家理想人格的化身,成為概念化、抽象化的飛升的女神。
郭沫若早期的歷史劇創作,服務于政治的傾向十分鮮明。他的劇作象詩;激昂振奮,有巨大的社會鼓動作用。但是如果一部戲劇作品,過多地傾注浪漫主義激情,把人物作為作家道德理想與社會政治理想的化身,過多地強調社會功利目的,必然會影響作品藝術上的追求。
上一篇:顧此失彼·得不償失
下一篇:飛車特技表演者被鐵皮削去頭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