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為什么不滿
歐內斯特·海明威,當代美國著名的小說作家。他和絕大多數當代作家一樣,對好萊塢沒有好感。他痛恨好萊塢在改編他的小說時為了適應觀眾心情而肆意改動原作。但為了生計,他還是先后向好萊塢出售了十部小說的改編權。結果怎樣呢?
福斯公司化了五百美元買下他的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的拍攝權,但只是借用了他的書名,拍的是一部關于潛水員生活的陳腐的鬧劇片。
派拉蒙公司以兩萬四千美元的價格買了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影片拍成后,要在他曾居住過的阿肯色州的比谷特舉行首映式,但海明威很不滿,拒絕參加。后來,他在紐約一家電影院里看到影片,但不到三分之一就離席而去,并對女兒說,“這部改編的影片,就好比在你爸爸的啤酒杯里撒了泡尿。”再以后,他看到全片,對影片結尾的大團圓也不滿,斥之為對原作感傷主義的歪曲,因為編劇將書中描寫的戰爭暴力搞得溫和了,給愛情加上神圣色彩。
《喪鐘為誰而鳴》是海明威最杰出的小說之一。這部小說運用了許多電影化的手法,有人曾說,它是“為拍電影而寫的”,有人說得更露骨,說小說的故事之所以被限制在幾天之內,是因為海明威一心想把它賣給好萊塢,想要確保動作的緊張性。派拉蒙公司于1943年將它拍成影片,吹噓它是繼《亂世佳人》之后最壯觀的巨制。據說為該片挑選演員就花了三年時間,制片廠為改編這部小說花了三百萬美元。但評論界依然認為名為《戰地鐘聲》的影片是拙劣的。
原因是派拉蒙的頭頭們在政治上畏首畏尾,對海明威的主題無動于衷,“既不支持也不反對任何人”,只喜歡演一個愛情故事。另一個原因是,全書有將近五百頁的篇幅是主人公的內心獨白和回憶,而這在影片中基本上刪除,結果主人公仿佛和他的過去完全脫節,其行事動機也就難以交待清楚,原書的主題便被刪夷殆盡。
《乞力馬扎羅的雪》是海明威的最佳短篇小說。他寫這篇小說是用意識流的手法,主人公的意識在時間中自由流動,空間卻保持不變,1952年由柴納克監制拍成影片,據說編劇羅賓遜為搞出一個合適的結尾化費了三年的時間。這位編劇讓主人公哈里逃進了富有的蘇姍·海華德的家里,改變了原作讓哈里死于疽毒的結尾,改變了海明威故事積極的調子。對海明威來說,一個英雄可能被毀滅,但不可能被挫敗。
海明威看了影片后照例不滿,說影片三分之一是監制柴納克的,三分之一是編劇羅賓遜的,只有三分之一是他的。他輕蔑地說:“這是‘柴納克的雪’”。
海明威小說改編為電影,為什么總是讓原作者不滿,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原因在于文學與電影是兩種藝術形式。前者靠文字表述,后者依賴畫面和聲音。赫克特在談到任何改編海明威小說的人都會遇到的困難時說:“這狗娘養的把小說寫在水上”又有人說“海明威的本事是把小說寫在兩行之間的空白上。”而導演“設法以畫面為取代文字,那也不行。因為攝影機不能拍攝‘兩行之間的空白’”。
電影有電影的特性,完全用文學的標準要求電影,依據小說改編的電影,沒有不失敗的。
上一篇:洪秀全的天國破滅
下一篇:海涅的彷徨苦悶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