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慎
巴蜀之地,天府之國,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軍事家歷代不乏; 文學家、藝術家更是獨領風騷。明代大思想家李贄曾說: “岷江不出則已,一出則為李謫仙、蘇坡仙,楊戍仙,為唐宋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這里所說的“李謫仙”,就是大詩人李白;“蘇坡仙”,便是大詞人蘇東坡; 而“楊戍仙”則是明代狀元楊慎。
一、家學淵源
楊慎的先祖原本居住在廬陵(今江西吉安)。在元末發生戰亂時,楊慎的六世祖楊世賢舉家遷到湖北麻城,不久又遷到四川新都,并在新都定居下來。新都離成都18公里,號稱天府之國的膏腴之地,是歷史古城,也是當時的名城。在這樣一個充滿靈氣的地方,楊氏家族迅速崛起。
楊慎的曾祖父楊玟,為當朝貢生,精研《春秋》,擅長歐書,而且為人清廉耿直,替百姓辦了一些好事。楊玟在貴州水寧做吏目時,死于任上。楊慎的曾祖母熊氏(楊玟的繼室)是位非常賢能的女人,她不僅親手紡線織布,喂豬養雞,維持全家生計,而且賣掉身上的玉簪耳環,供兒子讀書,結果因操勞過度,雙目失明(后來兒子金榜高中時,竟又復明,一時被傳為佳話)。
楊慎的祖父楊春,為母親的操行所激勵,勤奮好學,成化年間(1465~ 1487)考取進士,曾任行人司司正(掌管冊封、傳旨)等要職。楊春晚年辭官,回鄉辦學,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楊慎的父親楊廷和,是當朝有定策之功的政治家。他4歲學聲律,過目不忘,人稱“神童”; 12歲舉于鄉,19歲中進士,被傳為美談。入仕后,官至華蓋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歷任武宗、世宗兩朝首輔(即宰相)。他曾針對明代后期政治腐敗、宦官專權的危亡局勢,進行了一系列整飭和革新。有史家評價他是“誅大奸,決大策,扶危定傾,功在社稷”。而且楊廷和還能詩能文,工于書法,是一位頗有成就的學者。
到了楊慎這一輩,楊氏家族已產生了7個進士、4個舉人、一個貢生,是一個真正的書香門第、顯宦之家。
只可惜,楊氏家族興起之日,正是明王朝沒落之時。明王朝從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建立政權,歷經惠帝、成祖、仁宗,直到宣宗朱瞻基時期(1425~ 1435),國力呈上升勢頭,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也較快。但到了代宗、英宗時期,就開始走下坡路了。英宗、憲宗時期,朝政逐漸被宦官把持,宮廷之內,烏煙瘴氣,以致人們只知有太監,不知有天子。孝宗時期,起用楊廷和等人,進行了一些改良,矛盾有所緩和。但武宗朱厚照(1506~ 1520)一登基,便重用太監劉瑾等人,沉迷聲色,不問政事。劉瑾等人權傾天下,肆意妄為,朝政腐敗,人民怨恨。因此,明王朝危機四伏,江河日下,呈現搖搖欲墜的跡象。這種社會環境,使知書達禮、忠于職守的楊氏家族無用武之地,也注定了一代天才楊慎的悲劇命運。
二、少年天才
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十一月初六,楊慎出生于其父楊廷和在北京孝順胡同的官宅。
楊慎的出生,是楊氏家族的一件大喜事。因為楊慎的父親楊廷和身居長房,19歲娶妻黃氏,夫妻雖然恩愛,但十多年沒有生兒育女,全家人很著急,整日求神問卜。所以,楊慎一出生,便被全家人當成了寶貝,對他寄予厚望,準備著力培養。楊廷和夫婦為兒子取名楊慎,取“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的意思; 取字用修,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意思; 后來,楊慎因愛坐形狀如“升”字的小轎,便自取別號為升庵。
從幼年起,楊廷和夫婦便對楊慎開始了有目的的教育。楊慎的母親黃氏,是眉州名士黃明善的女兒,有很深的文化素養。她親自教楊慎學習唐詩宋詞,并用竹筆筒在紙上印上整齊的圓圈,教楊慎一絲不茍地練習寫字。楊慎很聽母親的話,學習刻苦,長進很快,10歲左右,寫詩作文,便能一揮而就,在京城小有名氣。作為父親的楊廷和,看到兒子的進步,心中自然十分高興,但他怕兒子在成績面前,滋生自滿情緒,便對兒子要求更加嚴格了。一次,楊慎寫了首詩請他指正,當他發現詩中有“一盞孤燈照玉堂”的句子時,禁不住想拍案稱奇,因為才10歲出頭的孩子能有如此意境,實在難得,但他沒有流露出興奮情緒,而是嚴肅地說: “此詩感情有些孤寂,氣氛過于清冷,今后一定要像唐人那樣,不僅煉字,更要煉意。”楊慎銘記于心,更加刻苦學習。
楊慎12歲時,母親黃氏不幸病逝。少年喪母,這對楊慎是一個沉重打擊,他幾日茶飯不動,神智不清。不久,在新都養老的祖母也去世了,更增加了他的痛苦。這一年,他隨父親由京回蜀守孝。這是他第一次回故鄉,使他有機會接受祖父楊春的親自教導,學業得到進一步深造; 更使他領略到了故鄉的山水人情,學到了許多書本上難以學到的東西。
祖父楊春對楊慎的教育,始終把握兩點: 一是培養才思,二是培養操行。他一方面教楊慎學習《易經》,練習散文; 另一方面,經常給楊慎講古代仁人志士立功報國的故事,讓楊慎學習屈原、賈誼、班超、蘇軾等人的懿言嘉行。所以,楊慎不僅學業進步很快,兩個月便能背誦《易經》全文,在散文中寫出了“青樓斷紅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奇句,而且立定了“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忘身,雖無補于事業,不忘乎君親”的志向。
在故鄉新都,楊慎除了接受家庭教育以外,還上了1年多的縣學,接受了正規教育。后來,楊春還專門為他聘請了一名進士,教他學習儒家經典,希望為他今后登科入仕打下基礎。
在家庭的培養和熏陶下,少年時的楊慎便以才思敏捷、出口成章而聞名。一年過春節,楊慎邀幾個本家兄弟到郊外賞梅,梅花萬點,香氣沁人,令人陶醉。他們白天未盡興,晚上便點燈賞玩。梅樹上懸著燈,梅樹下飲著酒,燈花梅花,相映成趣,此情此景,令楊慎詩興大發,脫口詠出一首《賞梅》詩: “疏梅懸高燈,照此花下酌。只疑梅花燃,不覺燈花落。”此詩傳揚出去,長輩們稱贊說: “奇事奇句,古今少有啊!”
有一天晚上,楊慎的父親楊廷和在客廳里與友人下棋至深夜,殺得難解難分,圍觀的人很多,個個興致高昂。剛學完習、正想去睡覺的楊慎被這個場面吸引過來。他一過來,立即有人提議: “楊公子才思過人,名聲遠播,何不以今夜下棋為題,作詩一首,以助雅興呢?”人們齊聲贊同,楊廷和也不置可否。這下,楊慎睡意頓時消卻,他稍加思慮便打好腹稿,然后展紙揮筆,一首五言律詩便呈現在大家眼前: “兵卒沖千里,將軍坐九宮。追風看馬躍,吉日想車攻。士相圍城固,江河天塹雄。笑談番幾局,月白映燈紅。”如此詩才,若非親眼所見,定難相信,人們交口稱贊,再也無心思觀棋了。
還有一次,楊慎看到父親正和三叔楊廷儀評論一幅山水畫,便走上前發表自己的看法。三叔有意考他,便讓他以詩評畫。他認為,以詩評畫,唐代詩人元稹有許多名句,便順口吟出來作答,但三叔堅持要他自己作一首。于是,他凝思片刻,吟出一首詩來: “會心山水真如畫,名手丹青畫似真。夢覺難分列御寇,形影相贈晉詩人。”這首詩恰當地表達了美景如畫、畫如其景的意思,實虛相襯,耐人尋味。他父親和三叔聽后,相視而笑。三叔感慨地說: “你這四句,并不在元稹之下啊! ”
三、得中狀元
弘治十五年(1502),楊慎在新都守孝3年期滿,便要返回京城。他對故鄉的一切都十分留戀,這里的山水人情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令他終生難忘。在由蜀返京的路上,父親有意陶冶他的情操,帶他游歷了一些名山大川。每到一處,他便即景賦詩,寫出了許多詠史吟物的佳句。其中,《馬嵬坡》一詩嘲諷了唐玄宗誤國的行徑,表現了少年楊慎愛國愛民的情懷,為后人稱道。
楊慎回京后,沒有滿足自己的成就,更加虛心求教,以期在詩文上有更深的造詣。他拜當朝大詩人、學者李東陽為師,與之結成忘年詩友; 并多次向當朝名士楊一清等人請教問題。人們非常贊許他的虛心好學精神,愿意指教,所以他進步自然很快。
弘治十八年(1505),楊慎18歲。這一年,朝廷開科取士,他隨父親到禮部觀看考試現場,看到參加考試的眾多舉子中,既有少年郎,也有白頭翁,個個都孜孜以求,更激發了他發憤進取的熱情。他下定決心,打算下次開考時一展雄姿。
明朝科舉采取的是四級考試制,即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生一般先參加縣試,及格后稱“童生”,這時只是預備階段,尚未踏上正式考試征途。童生再參加由各省提學主持的考試,即院試,及格后稱“生員”,也就是通常說的秀才。然后,再參加3年一度的鄉試。鄉試由皇帝欽命主考官主持,考中者稱“舉人”,其中第一名稱“解元”。舉人在鄉試的第二年,赴京參加會試。會試由禮部主持,考中者稱“貢士”,其中第一名稱“會元”。貢士再參加皇帝在奉天殿親自主持的策試,即殿試,考中者稱“進士”。進士又分為三甲,第一甲三人,賜“進士及第”,分狀元、榜眼和探花3個等級。明朝統治者很重視知識,一般是非進士不能入翰林,非翰林不能入內閣,就連一般的秀才、舉人,也有見官不跪、免除差稅的特權。
武宗正德二年(1507)秋天,年方20歲的楊慎再度回到老家四川,參加鄉試。他躊躇滿志,揮灑自如,順利完成答卷。主考官在審閱他的答卷時,為之吸引,高興地認為自己發現了當代蘇東坡。揭榜一看,楊慎名列前茅,考得第三名舉人。第二年春天,楊慎由四川返京參加禮部會試。由于他對環境熟悉,胸有成竹,所以考試中文思泉涌,筆走龍蛇,并未費大力氣。答卷很順利地通過了各位考官的判閱,一致認為是“上上卷”,實屬難得; 又經主考官審閱,列為首選。但是,由于主考官不慎,考卷竟被火燒毀,致使楊慎功敗垂成,可惜之至。
在當時的社會里,十年寒窗,為的就是一朝金榜題名。能夠躋身于進士之列,這是多少人可望難即的事情啊! 而楊慎將要到身的桂冠,卻由于別人的過失而失去,這對于一個一心上進的青年人來說,是何等強烈的打擊! 楊慎一度很憤怒,很苦惱,但他沒有消沉,而是堅定信心,積蓄力量,做好來年再戰的準備。抱著這種想法,他入國子監深造,一切從頭開始,以圖他日奪魁。
武宗正德六年(1511),楊慎先入禮部會試,名列第二名貢士,接著便參加了殿試。他展紙疾筆,汪洋恣肆,很瀟灑地完成了答卷。答卷一到讀卷官手中,立即引起注意; 然后經李東陽等人傳閱,一致給予好評; 最后由武宗皇帝定奪,武宗看后,滿心歡喜,立即御筆點為一甲狀元。這一切,都是在名字彌封的情況下進行的,所以大家并不清楚答卷者就是楊慎。待到彌封揭開、金榜公布時,大家才知道果然是楊慎。一時間,從京城到四川,張燈結彩,大加慶賀。四川的百姓,更是把楊慎與司馬相如、楊雄、李白、蘇軾相提并論,引以自豪。
四、直言諫諍
楊慎得中狀元后,皇帝即授其為翰林修撰。但他沒來得及上任,便因繼母喻夫人去世,又回新都守孝3年。直到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才返京入翰林院,充任經筵展書官,點校宋末元初大史學家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并參與纂修《武宗實錄》。楊慎在工作中,盡職盡責,敢作敢當,堅持秉筆直書,不畏權勢。當時負責考核大臣政績的吏部,對他有如下的評語: “文章不愧出自狀元之筆,工作與‘慎修’名副其實。”但是,正當楊慎雄心勃勃準備施展政治抱負的時候,一場毀滅他前程的政治斗爭已經在等著他了。
武宗是一位昏庸無道的皇帝,喜歡搜羅珍寶重器,沉溺于聲色犬馬,置國事朝政于不顧,多次私入民家,玩弄民女,肆無忌憚。再加上一些權奸推波助瀾,乘機搜劫百姓,以致民怨沸騰,江山瀕危。這時候,一些忠臣直言諫諍,曉以利害,希望武宗能有改過之意。但武宗執迷不悟,不僅不聽勸阻,反而迫害忠良之士。楊慎的父親楊廷和曾幾番進諫,武宗雖不敢公開難為這位當朝首輔,但對他的意見充耳不聞,而且內心充滿忌恨。這時候,血氣方剛、初入仕途的楊慎,挺身而出,大膽諫諍,表現出一副不避淫威、為民請命的氣慨。他在一份奏折中,直接指出武宗的“偏聽偏信”、“輕率妄動”、“非事之游”等缺點,認為這不是為人君者應有的品德。同時,他還寫了一些詩,揭露武宗迷戀聲色、荒廢朝政的行為,表達自己關注社稷安危的急切心情。但武宗根本沒把楊慎放在眼里,把他的批評只當耳旁風而已。剛直不阿的楊慎感到報國無門,便告病回鄉。
正德十六年(1521),武宗因荒淫過度而一命嗚呼,其堂弟朱厚熜即位,是為世宗。世宗原本是武宗堂叔興獻王的長子,只因武宗無嗣而得到了皇位。他即位后第6天,便置國家大事于不顧,下詔禮部,命令大臣們商議給他父親興獻王加一個什么樣的尊號。以楊廷和為首的絕大部分朝廷大臣,主張按帝系繼承制度辦理,即世宗繼位繼嗣,稱武宗的父親(孝宗)為皇考,稱自己的父親(興獻王)為叔父。但世宗早有繼位不繼嗣的想法,打算尊自己的父親為皇帝,借此提高本家的地位。因此,楊廷和等人的意見,違背了世宗的意愿,雙方出現僵峙的局面。楊廷和等人為了緩和矛盾,便做了些讓步,即同意世宗稱孝宗為皇考,稱興獻王為本生父親。但世宗對這種讓步并不買賬,只是因為敵對勢力太強,自己羽毛未豐,決定暫時將此事撂置一旁,內心充滿了對楊廷和等人的仇恨。
嘉靖三年(1524),一些投機分子為取寵于世宗,重提給興獻王加尊一事,他們與一些仕途失意者結成集團,得到了世宗的支持。不得已,以楊廷和為首的內閣要求集體辭職,世宗不答應,楊廷和毅然棄官歸鄉。世宗并未因此而罷手,而是一意孤行,一方面大肆迫害持不同意見的人,一方面下詔稱興獻王為“恭穆皇帝”。在這種局勢下,養病歸任的楊慎領頭上疏,反對世宗的詔令,而且提出不與那些阿諛之士為伍,被世宗停了薪俸。但他沒有屈服,在群臣議事時振臂高呼: “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在楊慎的感召下,各部大臣共229人,一起擁到左順門跪地大哭。一時間,悲聲動地,情遏行云,造成極大影響。世宗大怒,派錦衣衛前去鎮壓,先后逮捕140余人下獄,楊慎等180余人遭到杖擊,其中17人生生被打死。與此同時,世宗將興獻王的牌位迎到觀德殿,隆重地供奉起來,以向反對者示威。幾天以后,世宗再次命人杖擊楊慎等人。楊慎被打得幾番死去活來,最后被削籍謫戍云南永昌衛,趕出了朝廷。一代才子,從此開始了屈辱、悲慘的生活。
五、凄慘謫邊
嘉靖三年七月末的一天,楊慎身著罪服,乘坐囚車,被押出京城。京城是政治文化的中心,楊慎本應在這里縱橫馳騁,大有作為,現實卻殘酷地毀滅了一切。37歲,就成了朝廷的“罪人”。回望京城,一股從未有過的孤寂感襲上楊慎的心頭。昔日里,他是宰相之子,一甲狀元,名滿天下,才壓眾儒; 現如今,他身陷囹圄,解差押送,沒有人敢來送行,他也無法向別人一訴離情別意。牛車在秋風中踽踽而行,塵土隨著車輪飛動。楊慎仰天長吟: “高秋涼風發,吹我出京華。赭衣裹病體,紅塵蔽行車。弱侄當門啼,怪我不過家。行行日已夕,扁舟歙潞沙。”這是一幅多么催人淚下的流放景象! 此時此刻,他內心充滿了凄涼,充滿了未能濟世扶危的遺憾,但他并不后悔,他堅信自己保持了氣節。這種信念,支持他活下去。而且,這時候有一顆心與他的心一起跳動,對他是莫大的鼓舞,那就是他的忠實伴侶黃娥夫人。
黃娥, 字秀眉, 四川遂寧人, 生于明孝宗弘治十年(1498)。父親黃珂乃當朝進士,官至工部尚書; 母親亦出身名門,頗有教養。因此,黃娥受到良好教育,思維敏捷,詩文出眾,為巾幗中的佼佼者。楊慎20歲時,與王安人結婚,但31歲時,王安人不幸病故; 32歲時,娶黃娥為妻。志同道合的才子、才女的結合,一時傳為佳話。婚后,兩人詩歌唱和,度過了一段詩情畫意的美妙時光。但好景不長,婚后第5年,楊慎便要遠謫邊疆,黃娥的悲痛是可以想像的。她理解丈夫,關心丈夫,毅然伴夫遠行。一路上處處對丈夫體貼入微,陪丈夫欣賞沿途風光,寄情山水,淡漠痛楚,這給楊慎受傷的心靈以莫大慰藉。按黃娥的意愿,她要陪伴楊慎到云南,生死與共,但楊慎堅決不答應,他不忍心讓愛妻跟自己受罪,讓她回新都老家。行至古城江陵,夫妻就此飲淚而別。多情人兒,心似刀絞一般。楊慎揮筆寫下一首詩,以寄心境: “同泛洞庭波,獨上西陵渡; 孤棹溯寒流,天涯歲將暮。此際話離情,羈心忽自驚; 佳期在何許,別恨轉難平。蕭條滇海曲,相思隔寒燠; 薰風悲搖心,菵露愁沾足。山高瘴癘多,鴻雁少經過; 故園千萬里,夜夜夢煙蘿。”
嘉靖四年正月,楊慎抵達云南永昌衛(今云南保山)。身體的創傷,精神的磨難,使他形容枯槁,臥床難起。但人們對這個謫臣并沒有冷落和歧視,更沒有落井下石,而是出于對英雄的景仰、對才子的愛護和對落難之人的憐憫,給予了極大的照顧與關懷。云南巡按郭楠等人,不顧冒犯皇帝,得罪奸宄,為剛剛到來的楊慎選擇良居,安排生活,請醫問藥。郭楠直接向嘉靖皇帝上疏,要求赦免楊慎等人。楊慎身心逐漸康復,生活逐漸安頓下來。
嘉靖五年,楊慎因父親患病,獲準回新都探望。楊廷和因“興獻加尊”一事得罪皇帝,雖告病回鄉,亦沒有逃脫迫害,被指責為“罪魁”,先被定為“殺頭暴尸”之罪,后“特予寬宥”發落為削籍為民。父子相見,自是格外傷感。父親病情好轉后,楊慎在黃娥陪伴下回到云南。嘉靖八年,楊廷和去世,楊慎夫婦回新都奔喪。辦完喪事,夫妻再次分離。黃娥極力壓抑住內心的痛楚,勸導楊慎再找一位伴侶,代為照料生活。楊慎走后,黃娥更加凄苦,寫下了一連串感人肺腑的詩詞散曲,以真實的感情和文筆,在女性文學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她的《寄外》一詩,令眾多須眉自嘆弗如: “雁飛曾不渡衡陽,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詔風煙君斷腸。曰歸曰歸愁歲暮,其雨其雨怨朝陽。相聞空有刀環約,何日金雞下夜郎。”她的散曲: “不明不暗唱《陽關》,無語無言倚畫闌,多情多恨腸空斷。那人兒甚日還?相思擔其實難擔! 獨樹山頭路,皋橋渡口船,眼睜睜面北眉南……”令人同情不已。
楊慎遠謫邊陲,雖然身心受辱,仕途阻塞,卻為他提供了一個苦心鍛骨、接觸下層人民的絕好機會,使他得以潛心治學、感悟人生,終于成為雄視一代的大學問家。
六、學問大成
楊慎11歲開始作詩,去世前也未輟筆。但真正著書立說,主要集中于在云南的幾十年間。楊慎的著述極為豐富,據《明史·楊慎傳》記載: “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詩之外,雜著至100余種,并行于世。”他的著述究竟有多少種,說法歷來不一,但在朋友和后人的評價或追憶中,多見“冠絕前儒”、“罕有匹比”和“學者恨難睹全”一類的字眼。清代學者李調元在輯刻《函海》一書時,于序中寫道:“新都升庵,博學鴻文,為古來著書最富第一人。”從現存的文稿看,有為親朋好友寫的贊詞、祭文、銘文、碑文、墓志;也有序跋、評注、考證、筆記、學術論文; 還有對花鳥魚蟲、山川風物、天文地理、書法繪畫的研究; 最多的是散曲和各種體裁的詩詞; 對戲曲也有一定造詣,像《蘭亭會》、《太和記》等,在當時便已膾炙人口。
嘉靖九年(1530),楊慎約好友李元陽游名勝古跡。一天晚上,他們投宿感通寺,聽到和尚念經時一些字讀錯了音,李元陽便建議楊慎對音韻做些考證,寫一部專著。楊慎接受建議,在寺內住了20余天,寫成了《轉注古音略》一書,成為我國古韻學史上一部承前啟后的名著。后來,楊慎又給李元陽寫了一封長信,再次闡述了音韻方面的幾個重要問題,這封長信,也成了古音韻學史上一部重要學術論著。
嘉靖二十年(1541),楊慎服戍役路過成都,恰逢巡撫劉大謨正組織人員纂修《蜀志》。劉大謨傾慕楊慎的才志,特聘楊慎主編《全蜀藝文志》。于是,楊慎等人收集了自漢初到明代中葉1600年間共644人的1795篇詩文,選材得當,排列合理,為后代研究四川古代文化留下了一份寶貴的遺產。
楊慎最大的成就,還是在詩詞上的獨樹一幟。明代詩詞很多,但成就不如漢唐。特別是前后“七子”的復古運動,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模擬前人,形式主義很嚴重。楊慎生活在那個時代,自然會受到影響,但他沒有依傍于哪家哪派,而是以自己的“高明伉爽之才,宏博絕麗之學,隨題賦形,拔戟自成一隊”。他的詩作極豐,在《升庵全集》81卷中,單是各種體裁的詩就達28卷,計2300余首。在早期,他受李東陽影響較大,刻意追蹤前人,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貶謫云南以后,環境變了,心境變了,詩詞有了豐富的內涵,特色便展現出來。清代編的《明詩別裁集》,選了他15首詩,都可看出作者有很高的水平。其中,《三岔驛》: “三岔驛,十字路,北去南來幾朝暮? 朝見揚揚擁蓋來,暮看寂寂回車去,今古消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長亭樹。”《武侯廟》: “劍江春水綠沄沄,五丈原頭日又曛。舊業未能歸后主,大星先已落前軍。南陽祠宇空秋草,西蜀關山隔暮云。正統不慚傳萬古,莫將成敗論三分。”清新沉重,感人至深。在他的詩作中,有一部分是描繪祖國邊疆風光人情的,填補了我國詩歌史上一大空白。
楊慎在治學方面也給后人樹立了楷模。他治學有3個特點: 一是不拘成見,融會貫通; 二是先博后精,由精至成; 三是注重實際,躬身力行。他反對把經書當教條,盲目尊崇先師,不敢暢抒己見的風氣,提出了“圣賢師弟子亦不茍同”、“文章宜經世致用”的觀點。他主張博學多聞,認為“博則精,精則神,神則化”。他特別注重身體力行,用實踐來檢驗學問。他常對學生說: “見睫者不若身歷,滕口者不若目擊。”他的足跡遍及云南,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為他學業大成打下了堅實基礎。
七、廣交朋友
楊慎謫戍云南35年,云南成了他的第二故鄉。他在這個漢族與少數民族雜居的地方,這個被稱為“蠻荒之地”的地方,扎下根來,與廣大人民群眾、眾多文人志士建立了密切的關系和真摯的友誼。
楊慎十分關心當地人民的疾苦。面對貪官污吏的橫行霸道,他堅定地站在人民一邊,不畏強暴,奮力抗爭。嘉靖二十八年(1549),一些官吏豪紳利用疏浚昆明縣內滇池泄水處的海口為由,搜刮民財。楊慎對此非常氣憤,他一方面寫詩揭露官吏豪紳的罪行,指出“利在數家害百萬”,“民命詎比魚鱉輕”; 另一方面致書巡按,指責此役乃是誤聽誤信、不顧恤百姓生命的舉動,希望盡快終止。
在長期的謫戍生涯中,楊慎與少數民族人民朝夕相處,大漢族主義觀念逐漸淡薄,各民族和睦相處的思想逐漸堅定。他與少數民族的一位將軍交往很深,他的學生中也有不少人是少數民族。在云南幾十年間,他的足跡遍及昆明、大理、保山、巍山等地。每到一地,他都深入田間壩上、茅前舍內,向少數民族傳播中原文化,了解少數民族歷史掌故、風土人情,沒有一點兒狀元公的架子。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他寫出了記載少數民族歷史的典籍《滇載記》、《南詔野史》等,為研究少數民族,加強漢族與少數民族的文化交流留下了寶貴財富。為了向少數民族人民傳播文化,他學會了多種少數民族語言,并且興學收徒,特意教授。因此,400余年后的今天,云南人民對楊慎仍十分懷念,把他與諸葛亮相提并論,共同祭祀。
楊慎在云南以文會友,結交了大批文學知己。其中,過從最密的有張含、王廷表、李元陽、唐、楊士云、吳懋、胡廷祿七人,被稱為“楊門七子”。張含(1479~ 1566),是楊慎少年時期的同窗詩友,因仕途不暢,便回到老家云南,肆力為詩。楊慎謫戍云南后,老友相逢,更加親近。兩人經常吃居一處,詩歌問答,成為當時詩壇佳話。張含很推崇楊慎,平生單寫“億升庵”、“寄升庵”一類的詩多達200余首,其中“嚴陵不必逢光武,賈誼何須吊屈平”等句,明顯表達了這種感情。王廷表(1490~ 1554),當朝進士,因受人誣陷而丟官還鄉。他與楊慎也是少年相識,在云南又相遇。他倆一同切磋學業,題詠著書,也留下不少佳話。傳說一天晚上,以梅花為題,二人比賽作詩,竟達百首。王廷表還不顧楊慎罪犯身份,為之修建狀元館,塑像紀念。李元陽(1496~ 1580),當朝進士,曾任戶部主事等職,為民興利除弊,頗有政聲。他多與楊慎一道出游,切磋詩文,即景題詩,然后匯集成冊。楊慎逝世后,李元陽大為悲痛,寫下《哭楊修撰升庵》長詩痛悼,一字一淚,痛徹心腑,其中“天邊文曜墜,地下不能留。文章推一代,未足羨公優”等句,表達他對楊慎的崇敬之情。另外,唐、楊士云、吳懋、胡廷祿等人,也都是楊慎學問上的知己,生活中的密友,交情非常深厚。這七人,有2名舉人,5名進士,多是科舉場上的勝利者,仕途上的失意者,與楊慎有共同的心境和語言。他們相互影響,長進很快,后來都成為云南文化史上值得一提的重要人物。
楊慎至交中,也有少數民族人氏,“楊門七子”的楊士云就是白族人。除楊士云以外,還有另一個白族人董難,還有一個納西族世襲麗江土知府木公等等。他們很崇拜楊慎,經常請教問題。楊慎對他們特別扶掖,以至多有所成。
楊慎在云南廣交朋友,實際上已成為一種文化交流活動。他和他的朋友們,題詠唱和,考究探尋,著書立論,對促進云南各民族文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云南在元代以前,著書立說者甚為了了; 整個元代,著述也不過10種。但從明代嘉靖至明末,區區120余年,著書者達150余人,著述達260余種。這種巨大變化,與楊慎等人的作用是分不開的。
八、遺恨終生
楊慎雖然受到朝廷的迫害和侮辱,長期流放邊疆,但他的愛國熱忱并未冷卻,報國志向并未消沉。嘉靖六年十一月,云南一些土司發動叛亂,濫殺無辜。楊慎目睹百姓遭殃、民族分裂的現狀,不顧罪犯身份,臨危赴難。他率領戍卒什從,奮力與叛軍作戰,披甲揮劍,置生死于度外,在士兵中產生很大影響。叛亂平息后,他寫了長詩《惡氛行》記載這一事件。在詩中,他譴責了朝廷用人不當,漢官壓榨少數民族人民等行為,表達了英雄志士報國無門的心情。
多才多情的楊慎,風華之年遭受貶謫,壯志未酬的悲憤時刻撞擊著他的心扉。嘉靖十一年,他登臨遙岑樓,一連吟出《春興》詩8首,愛國報國的感情溢于言表: “諸葛提兵大渡津,河流禹鑿迥如新”,“宣室鬼神思賈誼,中原將帥用廉頗。”嘉靖十九年春,楊慎在重慶服役時,憑吊釣魚城,這是一座有著愛國歷史事跡的名城,楊慎撫今追昔,感情澎湃,揮筆寫下《釣魚城張王二忠臣祠》一詩: “釣魚城下江水清,荒煙古壘氣猶生。睢陽百戰有健將,墨翟九守無降兵。犀舟曾揮白羽扇,雄劍幾斷曼胡纓。西湖日夜尚歌舞,只待崖山航海行。”即使到了晚年,他的滿腔熱情仍未減退。面對國事多艱,邊患迭起,他憂患重重,在《病中秋懷》一詩中,他寫道: “炎荒避地廿年過,杞國憂天奈爾何”,“安得班超投筆起,戎州暫得破愁顏。”
但是,當朝統治者并不理會楊慎的心跡,不僅對他的報國之志、愛國之舉漠然不視,而且一直把他當做眼中釘,欲置于死地而后快。楊慎在云南謫戍38年,其間,不斷有人上疏嘉靖,請求赦免他,但始終未被準許,而且有不少人因此而獲罪。到了嘉靖中期,朝中人士有較大變動,140余名謫戍人員先后被赦免,卻惟獨沒有楊慎。不但不赦免,而且世宗皇帝很“關心”楊慎的言行,時時過問。為此,楊慎不得不裝出癡傻的樣子來掩人耳目。
根據明代法律,謫戍者65歲以上便可以由子侄后輩代替服役; 年過70歲者,可以用錢贖身。但這些法律條文,并沒有救楊慎,朝廷對他法外施刑,堅持要他服役至死。對此,楊慎十分氣憤,他在《感懷詩》中寫道: “七十余生已白頭,明明律例許歸休。歸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為滇海囚。遷謫本非明主意,網羅巧中細人謀。故國先隴癡兒女,泉下傷心也淚流。”這正義的呼喚,血淚的控訴,發自一位老者內心,誰聽了都會心顫。
嘉靖三十八年(1559)秋天,楊慎這位多才多難的狀元在祖國邊陲云南與世長辭,終年72歲。他帶著滿腔仇恨、滿腔壯志離開了這個世界。用他的摯友李元陽的詩來形容,真是“點蒼山上月,千古恨悠悠”。
人民懷念這位大才子,用各種方法紀念他。他曾在四川瀘州服役,為當地人民做過一些好事。他死后,人們把他與另一位遭貶的名人黃庭堅相提并論,至今在瀘州城外玉蟾山上,還留有一副對聯: “峭壁一孤峰,訪黃太史來游,石上已曾留墨跡; 歷年四百載,問楊狀元去后,山中誰更唱詩回。”在云南,人們把他當成傳播文化、開啟風化的圣人,稱他為“楊夫子”。他的故事、他的名字,在云南婦孺皆知; 他住過的地方,他與朋友詩歌唱和的地方,后來都成了歷史名勝,瞻客不絕。有人在他的舊居題詩曰: “先生舊棲此,遺跡空莓苔。滇池一片月,猶為前賢來。”在他故鄉新都,人們更以家鄉出了這么位才子而自豪。有以他命名的“狀元街”,有他居住過的“狀元府”; 他當年栽植的桂樹,如今已成為新都的象征; 新都的升庵祠,是四川省的重點文化保護單位。
歷史是公正的,人民是公正的,楊慎的功績才學不會被人民遺忘,不會被歷史湮沒。苦難天才楊慎,人民永遠懷念他。
上一篇:楊廷鑒
下一篇:楊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