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驚不變,金蟬脫殼》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董卓控制東漢王朝的京都之后,倒行逆施,關東義兵蜂起,矛頭直指董卓。為此,董卓召集朝廷大臣,議論發兵鎮壓之事。群臣畏懼董卓的兇悍,不敢反對。而鄭泰則深感如此一來,無異會導致董卓勢力的強大,發展下去,日后更難控制。于是對董卓之議提出反對意見,認為治理好國家,在德政而不在于軍隊和武力。此論一出,董卓不悅,反駁鄭泰,說: “如此說來,難道軍隊就沒有什么作用?”群臣深知董卓蠻狠,此言一出,莫不變色,為之震栗。然而鄭泰沉著冷靜,處驚不變,因知董卓剛愎自用,便巧施金蟬脫殼之計,從容不迫地解釋自己所持的主張。
為了迷誤董卓,鄭泰指出方才所論不是指軍隊有沒有作用,而是指用不著發兵攻打關東地區。為此,他陳述了這一論點的十大依據:
第一,如今崤山以東地區議論紛紛,準備起兵,州郡相連,人眾相動,并非不能。只是從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以來,中原地區無雞鳴狗吠之警,百姓忘戰已久。孔子早就說過: “不教民戰,是謂棄之”,盡管這些廣大的土地上布滿民眾,但這些不習戰的“棄民”不可能對我們構成威脅。
第二,明公(對董卓的尊稱)出自西州,從年輕時即擔任將領,軍事嫻熟,富有臨戰經驗,聞名當代。以此威懾民眾,民眾無人敢不服從。
第三,從我們的敵手情況來看: 袁紹為公卿子弟,生于京師之中、長于婦人之手;張邈素為長者,坐不窺堂,別無他能;孔伷能清談高論,無軍帥之才。這些人雖然號令一方,但臨鋒履刃,決戰制勝,絕非明公對手。
第四,遍觀崤山以東之士,勇猛、威力、敏捷、誠信、計策等方面出類拔萃如孟賁、慶忌、張良、陳平者,聞未所聞,見未所見。
第五,即便有第四點所示人才,如無王命,各人恃眾怙力,必將人人觀望,以待成敗,不肯戮力同心,聯合進擊。
第六,從我方情況來看,關西諸郡,北接上黨、太原、馮翔、扶風、安定,又多次與北方民族作戰,連婦女都會載戟挾矛,彎弓射箭,更何況悍強男子。以此習武之師進攻東部地區的忘戰之民,正如驅趕虎狼以入羊群,其勢必勝。
第七,如今天下勇猛之旅,不過并州、涼州、匈奴屠各、湟中義從、八種西羌,這些均為百姓平素所敬畏,而明公以之為爪牙,于此壯士聞風喪膽,更何況小小百姓。
第八,明公所統將帥,皆為親屬心腹,相隨日久,忠誠可遠任,智謀可特使,與關東烏合之眾相比,實有天壤之別。
第九,導致戰爭失敗的情況有以下三種: 以亂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順者亡。如今明公掌握全國的政治大權,為政清明,討伐兇宦,樹立忠義,具有三大德政,以三德對三亡,奉命伐罪,誰人敢御?
第十,今東州有鄭玄,學貫古今,為儒生所敬仰;北海邴原,清正高潔正直明智,為群士之楷模。如果關東起兵之人向兩位征求意見,討教計策,兩人必然據史實典籍加以勸阻,認為戰國時期燕、趙、齊、梁之勢并非不強,但最終被秦吞滅; 西漢時吳、楚七國之軍并非不眾,卻不敢越過滎陽西進,何況如今朝廷在明公治理下德政顯著,部屬精良,若起兵造反,無異于以動亂落得不義下場,他們必定不會同意,促成其事。
如果認為上述十個論點能夠成立,那么,無事征兵,驚動天下,致使以兵役為患之民相聚造反,依恃人多勢眾而不顧德政,這樣一來,勢必會減輕朝廷之威、明公之重。所以說治理國家,在于德政,而不在軍隊和武力。
鄭泰之言,氣勢磅礴,蘊力十足,董卓聽后,才轉怒為喜,并以鄭泰為將軍,使統兵迎擊關東諸軍。
當時有人對董卓說:“鄭泰智略過人,并與關東之兵有勾結,如今給予兵馬,正促使他與敵黨的聯合。”董卓多疑,遂收回撥給鄭泰的軍隊,將鄭泰留在朝廷,任命他為議郎。
此后,鄭泰與王允密謀鏟除董卓,設法離開朝廷,經武關東歸。
將軍袁術表薦鄭泰為揚州刺史,鄭泰也沒有赴任,就在路途中死去,時年四十一歲。
上一篇:《地獄之門就在腳下:進退論》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大軍壓境:吳攻陷交趾》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