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常遇春,字伯仁,安豐路懷遠(今安徽懷遠)人,生于元至順元年(1330年),卒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是與徐達同時期輔佐朱元璋平定東南,征滅元朝的著名將領。他身體魁偉,喜武,善于騎射,臂力絕人,練就了一身好武藝。但由于元朝末年政治腐敗,他無用武之地。二十三歲那年,常遇春參加元末農民起義。后來,朱元璋渡江南下,他投身朱元璋麾下。在拔取采石(今安徽當涂縣西北)、攻占集慶(今江蘇南京)等戰中,他沖鋒陷陣,勇敢先登,表現出無所畏懼的氣概。朱元璋平定東南,北上滅元,出師秦晉,一直任用他作統兵副將軍。
常遇春的軍事活動與前文介紹的徐達,大致相同。明初大戰,有徐達必有遇春。他倆一為主將,一為副將,同稱才勇,是朱元璋軍事上的左右臂。在跟隨朱元璋南北轉戰中,常遇春尤其以勇敢著稱于世。他常以“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自詡,所以,軍中又稱他為 “常十萬” 。①
奮 勇 陷 陣
常遇春最初投奔朱元璋麾下,就是因為他在作戰中勇冠三軍,被朱元璋看中的。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四月,朱元璋進軍至和州(今安徽和縣)。這時,常遇春參與當地的劉聚起兵。他見劉聚昏庸無遠圖,覺得不能長久追隨于他。這天,常遇春困臥田間,正值朱元璋率兵從田間經過。于是,他趕忙上前拜迎,請求朱元璋收納。為了表示誠意,他愿入伍后作全軍先鋒。朱元璋見常遇春相貌非凡,但是又不知他的底細,于是給了常遇春一個婉轉的答復。朱元璋答應常遇春隨軍渡江,等攻取太平(今安徽當涂)后再作考慮。
六月初,朱元璋率諸將橫渡長江向太平進發。常遇春隨軍同往。軍至牛渚磯(今當涂西北),遇敵受阻。該地突出江中,背山面水,是渡江南進的江口要地。元兵屯磯上,列陣把守。朱軍船只距其三丈余,即擱淺不能行。長此下去,不僅船隊漂浮水上,士氣受挫,而且會招至磯后采石方面元軍的增援,給整個渡江戰役帶來困難。常遇春見此情景,毫不猶豫,挺身而前。他執長戈,操輕舟,急駛磯下,然后揮戈殺向元兵。磯上元兵見常遇春單槍闖陣,故手抓其戈,企圖搏斗。常遇春卻趁元兵接戈一瞬間,順勢躍上石磯,大呼拼搏。朱元璋督軍乘機掩殺,一舉破除元軍陣地。隨后,拔除牛渚磯背后的采石關,奪占太平。常遇春奮勇闖陣對渡江成敗起了重要作用,博得了朱元璋的歡喜和諸將稱贊。戰后,朱元璋授常遇春為總管府先鋒,又封為總管都督。
朱元璋雖然兵拔太平,但四面皆臨元兵。元軍的江防大將海牙、阿魯灰等又乘大船回襲采石,封閉了江口。當時,朱軍的輜重以及將士的妻子、隨從還全部留在江北和州。朱元璋要在江南立足,從戰略上須與和州后方溝通聯系,確保物資供應。所以,他們聞聽后路斷絕,急忙折師回救,與敵展開了以爭奪江口為目的的水上激戰。起初,常遇春擔負張設疑兵的牽制任務。他見主攻部隊激戰不下,便在完成牽制的同時,操輕舟冒死沖向敵陣,先將江中元軍水師攔腰沖為兩段,然后左右縱擊。元軍大船遭此沖擊,隊形大亂,船上將士爭相浮水逃命。常遇春的這一行動,不僅為朱元璋打開了江岸通路,而且盡收元軍戰船。戰后,常遇春率隊守溧陽(即和州)、攻集慶,功蓋諸將。朱元璋越來越喜愛這位虎虎有生氣的青年指揮官。
至正十六年(1356年),常遇春隨元帥徐達攻取鎮江(今江蘇鎮江),繼拔常州(今江蘇常州),期間殺敵擒將,表現得更為突出。于是,朱元璋以軍功封其為統軍大元帥,又遷中翼大元帥。
常遇春升為將帥后,奮勇陷陣的精神絲毫不減當年,擋敵鋒、破堅城,常常身于將士之先。他數次裹創拼搏,在極度艱險的形勢下勇敢不怯,表現出非凡的毅力和剛強的性格。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常遇春隨徐達率軍平漢,與漢王陳友諒在鄱陽湖中的康郎山遭遇。當時,陳軍艦船高大,且據上游,占有優勢。兩軍狹路相逢,重要的是看將帥的膽略,勇則進、怯則亂。常遇春針對陳軍舟大,行動不便的弱點,駕輕舟率先闖入敵陣。在他的帶動下,諸將皆奮勇沖殺,無不以一當百。一時間,“呼聲動天地,矢鋒雨集,砲礮雷鍧,波濤起立,飛火照曜,百里之內,水色盡赤。”在飛火箭雨之中,常遇春命令所部,伸張兩翼,夾擊敵軍,與水面敵軍展開了殊死血戰。湖中 “焚溺死者二三萬人,流尸如蟻,彌望無際①”。這樣,相繼轉戰三日,常遇春等軍,縱火焚燒敵船,接連大敗敵軍。
可是,連日激戰,已使雙方精疲力乏,常遇春所部將士,業已瀕臨力竭不支的地步。在這種形勢下,堅毅、忍耐、茹苦、奮力,對于奪取戰斗的全勝,具有決定的意義。這天,戰至湖口,諸將見陳軍尚強,而自身十分疲勞,想放舟東下,縱敵離去。在這關系到能否全殲敵軍的關鍵時刻,常遇春毅然挺身而起,毫不示弱。他遵照朱元璋的命令,溯江而上,切斷了陳軍的歸路。諸將見到這種情景,十分感動。于是,隨其急扼上游,協同奮擊,拼死戰斗。結果,終于獲得了擊斃陳友諒,俘敵五萬余人的重大勝利。
憑借無畏的勇氣,常遇春臨大敵而不慌,沉著、冷靜,細心尋覓破敵之機。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常遇春與徐達率兵平吳。他們采取先剪羽翼,后取根本的方略,首先兵圍湖州城(今浙江吳興)??墒?,當徐、常二將剛剛打退湖州守軍三路出擊,進抵城下時,吳王張士誠派呂珍、朱暹、五太子帶兵六萬前來增援,屯兵東面的舊館,正好師出常遇春圍師之后。面對突然變化了的情況,常遇春冷靜處置。他在協助徐達加緊圍攻湖州的同時,親率一支兵力急速南進,從東遷(舊館東北)兜擊援軍之后的姑嫂橋(舊館東南); 然后分兵破除舊館東南的烏鎮、皂林一帶的援軍,陷舊館守敵于孤立之地。常遇春的這一行動,徹底扭轉了湖州戰局。舊館、湖州兩處守敵,很快舉城投降。
還有一次,常遇春隨徐達出師贛州(今江西贛州)。這天,他們兵至吉安城(今江西吉安市)下。當時守衛吉安城的漢將饒鼎臣,“剽悍有膽略”,“人呼為饒大膽”。但是,他苦于數次失敗,畏懼常遇春的用兵,這時便縮在城內不敢出戰。面對這種情況,常遇春以出人的鎮定和勇氣,派人直接告知饒鼎臣說: “吾今往取贛,可出城一言而去?!别埗Τ疾恢\娞搶?,仍不敢露面,只是派他的幼子出城拜見。饒鼎臣的兒子來到常遇春的營帳,常遇春正神態自若,談笑風生地端坐暢飲。見他進來,便漫不經心地說: “歸語爾父,可善自為計”①。就是說,回去告訴你的父親,看他想怎么辦,盡快拿出主意來。被稱為 “饒大膽”的饒鼎臣,從兒子的報告中知道常遇春已穩操勝券,驚恐萬狀。他自料不能與常遇春匹敵,連夜棄城逃走。這樣,常遇春憑著壓倒一切敵人的氣概,示敵于鎮定,以威退敵,不戰而入吉安城。
對于常遇春這種勇敢無畏精神,朱元璋是十分贊成的。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常遇春作為副將軍隨徐達北上滅元。臨行前,朱元璋召集諸將,對每個人的長短之處一一作了評述。談到常遇春時,他特別指出: “當百萬眾,勇敢先登,摧鋒陷陣,所向披靡,無如副將軍遇春”①,給了充分的肯定和稱贊。
剛 強 不 拗
常遇春雖剛勇無畏,一身虎勁,但不固執己見,很注意接受批評。起初,他在作戰中有三個明顯的缺點: 一是好大意輕敵; 二是好與部下爭執; 三是有一個虐殺俘虜的毛病。朱元璋為此曾當眾對他進行了嚴勵批評。他不計較、不固執,拜謝遵從,認真改正。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常遇春率兵進攻贛州時,朱元璋又特別告誡他: “當以保全生民為心”②,“克城無(勿)多殺”③。于是,他切記嚴格約束部隊。面對守城漢將熊天瑞設防甚固,據城頑抗,常遇春浚壕立柵,頓兵城下六個月。每遇敵軍出城來襲,常遇春總是擊退即罷。這樣,直到熊天瑞舉城盡降,以致南安、雄州、韶州諸州皆下,常遇春一直嚴格按照朱元璋的告誡,沒有濫殺。朱元璋聽說常遇春不殺無辜,欣喜非常。他派人專程送去一封書信表示贊慰。書中說: “予聞仁者之師無敵,非仁者之將不能也。今將軍破敵不殺,捷書至,予甚為將軍喜,雖曹彬之下江南,何以加之(就是曹彬下江南也是無法與之相比的)?!?sup>①
在率軍征戰中,常遇春還十分注意顧全大局,遵從統一號令。在處理重大戰略決策時,朱元璋曾兩次斷然否定常遇春的主張: 一次是在確定出戰張士誠的方略時,常遇春主張采用 “逐梟覆巢”,“去鼠熏穴”,直搗平江的戰略; 朱元璋則主張先剪羽翼,然后再搗敵巢。②又一次是在確定北伐方略時,常遇春主張 “直搗元都”,“挺竿而勝”,然后乘勝平定各地; 朱元璋則主張 “先取山東,撤其屏蔽; 旋師河南,斷其羽翼; 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然后進兵元都”③。在自己的主張被否定后,常遇春認真執行統一號令。兩次大的征戰,他都丟開了自己的主張,嚴格按照朱元璋規定的步驟,一一行動。另外,常遇春比徐達大兩歲,然終生為副將,“數從征戰,聽約束惟謹”④,攻守轉調,悉聽徐達節制。所以,當時人們一提名將的名字,常常把他們二人并稱。徐、常二將的緊密合作是朱元璋平定天下的重要條件之一。
在征戰中,常遇春還特別注意克服自身好與人爭執的弱點,注意學習手下將士的長處。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攻打湖州時,他的部將薛顯用兵機動靈活,率舟師直前攻擊,燒毀敵船數艘,迫使張士誠的親信驍將五太子、朱暹、呂珍等棄陣投降。當時,常遇春本來是全軍副將,又是這次阻擊戰的總指揮,但事后論功,他誠懇地對薛顯說: “今日之戰,皆將軍之力,吾不如也”①。常遇春這種謙恭精神,在將士中博得一片贊譽。
勇 而 有 謀
常遇春不僅以勇敢無畏受人稱贊,其智謀策斷也赫然出眾的?!睹魇贰酚涊d說: 常遇春 “雖不習書史,用兵輒與古合”②。即是說,他富有古代兵家韜略。在常遇春征戰沙場的十幾年中,有著許多伏擊、奇襲等用兵巧妙的戰例,顯示了他精于判斷、慎于籌劃的指揮才能。
至正十九年(1859年)九月,常遇春率隊進攻衢州(浙江衢縣)。衢州守將宋伯顏不花一向以老謀深算,詭計多端聞名。所以,朱元璋勸告諸將 “同心協力,俟間取之”,不可疏忽大意。③兵至城下,常遇春針對城防堅固、地勢復雜的特點,“樹柵圍其六門,造呂公車、仙人橋、長木梯、懶龍爪(均為登城器械),擁至城下,高與城齊,欲階以登城。又于大西門城下,穴地道攻之”,表現了他在用兵上想定審慎,布置周密,機動靈活。可是,狡猾的宋伯顏不花,不肯就縛。他指揮守城兵士 “以束葦灌油,燒呂公車,駕千斤秤鉤懶龍爪,用長斧砍木梯,筑夾城防穴道”④。雙方一攻一防,變換戰術,攻心斗智。后來,常遇春抓住守敵南門防守一時疏忽的隙端,一面督軍正面攻擊,吸引守敵主力; 一面出奇兵,出敵不意地突入南門甕城,摧毀對攻城部隊威脅最大的架炮。這樣,常遇春的謀斷終于高敵一籌,迫使宋伯顏不花計窮服輸,舉城投降。
第二年四月,常遇春隨徐達西上平漢,拔除漢將趙普勝設在安慶(今安徽安慶)一帶的水寨,進駐池州城(今安徽貴池)。漢王陳友諒聽到這個消息,率兵來援,聲言師出安慶,大舉反攻。對于陳友諒的進兵企圖,常遇春進行了認真分析。他斷定,陳軍出安慶必定東向進攻池州。于是,在池州城外巧妙地布置了一個殲敵陣式。他將精銳部隊全部埋伏在池州東南面的九華山,整裝以待,作好突擊準備。而以瘦弱疲遢士卒守城迎敵。第二天,陳友諒果然率大隊來攻,見守城部隊兵力單弱,便氣勢洶洶地擁至城下。剎那間,城上守兵揚旗擂鼓; 金華山一帶的伏兵突然躍起,緣山而出,循江而下,從側后切斷了陳軍的后路。守城士兵也乘勢殺出。陳友諒很快陷入腹背受擊,進退不得的境地。由于常遇春判斷正確,布署周密,戰斗中各路大軍協力同心,一舉粉碎了陳友諒的進攻,斬敵萬余級,生俘三千人。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常遇春和徐達率兵二十五萬北伐中原,直入元大都(今北京)。而后,他們乘元朝太原守將王保保出雁門救援元都之機,揮師直搗太原(今山西太原)。當他們千里奔襲,兵抵太原附近時,王保保折師回救,兩軍不期而遇。王保保不敢蠻戰,遂扎營太原城西。常遇春看出,自己的部隊由于遠道而來,“騎雖集,步卒未至,驟與戰必多殺傷”①,于是向徐達提出了一個乘夜劫營的破敵之策。徐達聽后,連聲叫妙。依常遇春之計,又有降將作內應,一舉攻克太原,俘敵四萬,獲戰馬四萬余匹。隨后,常遇春與徐達出師關隴,消滅了陜西一帶的張思道、李思齊兩支元軍殘余。
明洪武二年(1369年),常遇春與李文忠奉命出塞,繼續平息元朝殘余。他們沿途連拔數城,一舉攻克開平(今內蒙正藍旗東北閃電河北岸)。可是,就在功成凱旋時,常遇春卻因急病突發病逝于軍中。朱元璋聞訊大慟,親自為其祭奠發喪,并且封其為開平王,謚號 “忠武”。賜葬鐘山(今南京東郊)。
注釋
① 《明史·常遇春傳》。① 《國初群雄事略》卷四,漢陳友諒。① 引文均見《明史紀事本末》卷三,太祖平漢。① 《明史紀事本末》卷八,北伐中原。② 《明史紀事本末》卷三,太祖平漢。③ 《明史·常遇春傳》。① 《明史紀事本末》卷三,太祖平漢。曹彬,宋初名將,真定靈壽(河北靈壽)人。開寶七年(974年)率軍對南唐用兵,次年克金陵,南唐后主李煜降。以功受樞密使。② 《明史紀事本末》卷四,太祖平吳。③ 《明史紀事本末》卷八,北伐中原。④ 《明史·常遇春傳》。① 《明史紀事本末》卷四,太祖平吳。② 《明史·常遇春傳》。③ 《明史紀事本末》卷二,平定東南。④ 《明史紀事本未》卷二,平定東南。① 《明史·常遇春傳》。
上一篇:《左宗棠》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常遇春》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