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學步
戰國時趙國人公孫龍(約前320—前250年),是名家學派的代表之一,曾為平原君門客。他有位好朋友叫魏公子牟(約前360—前280年),又叫中山公子牟。公孫龍認為;自己的理論能使所有的“智者”感到困惑,但聽說莊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便跑來問牟子,自己的學問是否不如莊子。魏牟說:“如果以公孫龍比莊子,不過是井底之蛙見大海,以管窺天,以錐指地,實在是太渺小了,你趕快走開吧!”接著魏牟說:“你聽說過沒有,燕國有些年青人見趙國人走路的姿式很美,便紛紛跑到邯鄲去模仿趙國人走路,結果沒有學會趙國人走路的本事,反而把自己原來走路的方式也忘了,只好爬著回去。你若不走開,也會把自己故有本事弄得一塌糊涂的。”公孫龍聽了,伸出舌頭都縮不回去,趕緊跑開了。
東漢班固在《漢書·敘傳上》也提到學習上的這一教訓:東漢學者桓譚有一次向班嗣去借書,班嗣不借,并對桓譚說:從前有人跑到邯鄲去學趙國人走路的方式,結果不但沒能學會趙國人基本走路方法,還反而忘記了自己原來走路的步法,最后只好趴在地上爬著回去。我擔心你也會變成這樣,所以我的書你是不看為好。桓譚主張神滅論,在《新論形神》中批判過形神分離的論點。班嗣不借書,是讓他堅持自己的主張,以防異論的影響。
在學習別人的長處的時候,不從自己的實際出發,生搬硬套,不懂創新,不善于批判地吸取他人的經驗,最后只能是既學不到別人的長處,也喪失了自己的長處。
上一篇:道同功異
下一篇:郭中奇帶漆上車引起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