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記數法的兩個歷史誤會
印度數學廣為人知的成就是創造了現代的十進位位值制記數法。然而這種簡便實用的記數法最早是出現在中國。在距今三千年以前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已經發現了相當完善的十進位位值制記數系統。其中不僅有對應于從一到十的基本字符,而且還有表示“百”、“千”、“萬”等位值的字。對于十、百、千、萬的倍數,一般用組合字,例如表示300就在“百”字下加“三”字。對多位數中兩個非零數之間的零用空位表示。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約公元前四世紀),出現了籌算這一新的記數和計算系統?;I算使原來的記數法更加科學和完善。它取消了表示位值的字符,只用九個基本籌碼和空位就可以表示任何一個自然數。以這種記數法與當今通用的記數法相比較,除了表示數字的符號不同,已經沒有其他的區別了。
相比之下,印度直至公元六世紀,十進位位值制才基本上確定下來,最早的刻板記錄見于公元594年,但這比中國約晚了兩千年。如此看來,把印度認為是十進位位值制記數法的發源地顯然是一個歷史上的誤會。這種記數法的真正創造者是我們中華民族。無獨有偶,把這種記數法通常所用的數碼稱為“阿拉伯數碼”則是另一個歷史誤會。事實上,通常所說的“阿拉伯數碼”確確實實是由印度人發明的。
大約公元七世紀,阿拉伯發現了印度數碼比阿拉伯所用的28個字母的記數符號要簡便得多,并容易書寫。于是這種數碼便很快傳入了阿拉伯國家。而傳至歐洲,則最早出現于公元976年的一本西班牙手抄本中。經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這種數碼逐漸形成了現在世界上通用的形式。在數學史上,將它稱為“印度—阿拉伯數碼”。
上一篇:阿爾賽布提發表的文章是偷來的
下一篇:阿根廷總統庇隆改革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