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同功異
魯國施氏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喜歡學文,另一個喜歡學武,學文的兒子憑他的文才游說齊王,得到重用,齊王讓他當王子們的老師;學武的兒子來到楚國,憑他的軍事才能打動了楚王,楚王任命他為軍政。一時顯親揚名,榮及先祖。
施氏的鄰居孟氏也有兩個兒子,也是一個學文,一個學武,但家境窘迫。因羨慕施氏的富貴,就向他請教富貴的途徑,施氏如實以告。于是孟家學文的兒子來到秦國,想憑他的文才游說秦王,秦王說:“當今諸侯各國,憑武力爭強,如果用仁義之道治理國家,無異于自取滅亡。”于是處以宮刑,把他趕走了。他的兄弟則來到衛國,想憑他的軍事才能游說衛王。衛王說:“衛是弱國,而且又夾在大國之間,對于大國,我只能侍奉,對于小國我可以安撫,這才是求安良策。如果要靠武力,不用幾天就會滅亡。”不采納他的意見、同時又擔心他跑到其他國家去,遺禍衛國,便下令砍了他的雙腿,送回魯國去。
孟氏見兩個兒子都受刑而歸,就上施家去責罵。施氏說:“你與我采用同樣的方法但結果卻迥然不同,這是因為你不順應時勢,并不是因為行為的錯誤啊!”
《列子》作者借這個故事說明“得時者昌,失時者亡”的道理,告誡人們必須審時度勢,順潮流而進。引伸到教育領域,又是一個專業對口的問題,孟氏兩個兒子不可謂無才,只不過是找錯了對象,學文而至秦,學武而至衛都是專業不對口的表現,若易地而行,則定見功效。這則故事,對我們今天人才的使用,大學生畢業分配,也提供了“前車之鑒”。
上一篇:近親結婚的苦果
下一篇:邯鄲學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