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兵不愛兵自遭身亡
三國張飛雄勇威猛,力敵萬夫,當陽長坂坡(山名,在今湖北宜昌縣東)一戰據水橫橋,怒目揮矛,曹操大軍聞風喪膽。而且歷史記載,張飛能書善畫,頗有文化。但他有個大缺點——帶兵不愛兵。他對士兵十分疏遠,不體貼、不關心,動不動就鞭打、刑殺。劉備經常對他說,你這樣對待士兵,輕易動用刑罰,每天鞭打士兵,又讓他們在左右伺候你,難免招致災禍。可是張飛性情暴躁,鞭打處罰刑殺士兵耍威風習慣了,聽不進劉備的勸告。后來他擔任了車騎將軍、司隸校尉的重要職務,但是官兵關系越來越惡化。東吳攻占荊州,殺死關羽后,劉備要報仇,命令他出兵。張飛心情不好,脾氣更大,出兵前又無故責打部下,部下敢怒而不敢言。最后帳下將領張達、范疆因為對張飛惱恨入胸,率兵背叛,割掉張飛的首級送給孫權。張飛帶兵不愛兵,自己失去了生命,也使蜀國受到無可彌補的損失。歷史學家陳壽說“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評價十分中肯。
張飛未死于敵人兵刃而死于部下之手,以血的教訓告誡后人,兩軍相爭,或勝或負與將領有密切關系,但最終還要取決于全體官兵團結一致,共同奮戰。良好的上下級關系、官兵關系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帶兵的人必須關心、體貼、尊重和依靠部下,與部下和士兵水乳交融,生死與共。治軍如此,治國、治政、治廠莫不如此。
上一篇:布勞威爾不該用直覺主義代替科學真理
下一篇:并不理想的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