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論戰(zhàn)使玻爾茲曼草率結束了生命
1868年玻爾茲曼(1844—1906)在《運動質點活力平衡》的論文中提出了將統(tǒng)計學引進分子運動論研究的任務,使物理學的發(fā)展進入一個嶄新的極為重要的階段。1872年在《氣體分子熱平衡的進一步研究》的長篇論文中,他提出了著名的“H定理”,為現(xiàn)代非平衡統(tǒng)計力學奠定了基礎。1877年,為解決洛施密特佯謬,他進一步研究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統(tǒng)計解釋,導出熵S與熱力學幾率滿足s=KLnW關系式,使熵增和分子運動狀態(tài)的幾率趨向最大值聯(lián)系起來,從而使得抽象的數(shù)學概念熵變得容易理解了。玻爾茲曼還為分子運動論建立了完整的理論體系,為分子運動論和熱力學的理論綜合打下了基礎。玻爾茲曼在物理學方法上的創(chuàng)新是以原子分子的大量存在為前提的,馬赫由于偏愛經(jīng)驗主義和現(xiàn)象學理論,很難接受玻爾茲曼的觀點,使這場本應屬于科學領域的分岐從一開始就帶有濃厚的哲學色彩。馬赫從“科學理論必須通過直接的經(jīng)驗去證實”這一觀點出發(fā),宣稱原子由于不能直接觀察,因而原子理論是純粹的形而上學,根本不是科學理論。奧斯特瓦爾德也從他的唯能論觀點出發(fā)強調分子原子只不過是為了方便地進行能量運算而使用的術語,因而不能表征任何物質存在。由于他相信千變萬化的自然界用“能量的變換”進行描述更為明確、精確,他也反對原子論,成了反對玻爾茲曼的又一主力。1895年在德國呂貝克召開的“自然科學家大會”上,馬赫和奧斯特瓦爾德對氣體動力理論進行了大圍攻。論戰(zhàn)中玻爾茲曼一方由于人少勢單,結果失利,會議紀要中全部刪去了玻爾茲曼的觀點。1900~1902年,玻爾茲曼和奧斯特瓦爾德同在萊比錫大學任教,這兒由于是唯能論的大本營,玻爾茲曼精神和心理受到更大壓抑。他為自己的研究結果不被科學家團體接納而痛苦。在精神憂郁的情況下他蒙生了自殺的念頭。1906年9月5日在意大利度假時,玻爾茲曼在旅館上吊而死,時距他的理論被科學界接受的日子僅差兩年!
上一篇:多行不義必自斃
下一篇:大運河繁華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