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五臺山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傳為文殊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場。在山西五臺縣東北隅,屬太行山支脈。由高聳的五座山峰環抱而成,峰頂平闊,如壘土之臺,故名。東臺名“望海峰”,西臺名“掛月峰”,南臺名“錦繡峰”,北臺名“葉斗峰”,中臺名“翠巖峰”。五峰之內稱內臺,臺內以臺懷鎮為中心,五峰之外稱外臺。五臺之中北臺最高,海拔3058米,素稱“華北屋脊”。山中氣候寒冷,每年4月解凍,9月積雪,臺頂堅冰累年,盛夏氣候涼爽,故又名清涼山。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據《五臺新志》載:“五臺之名,北齊始見于史,北齊以后則稱清涼山。”臺內臺外,寺廟棋布,形成一個規模宏大的古代宗教建筑群,是我國著名勝地之一。漢明帝劉莊篤信佛教,永平十年(67)印度僧人來中國傳教,第二年在建洛陽白馬寺的同時,又在清涼山修建大孚靈鷲寺,即著名顯通寺前身。從此五臺山就成為我國的一個佛教中心。北齊時寺院增加到200余座,自唐迄清,寺廟屢有興廢。現在著名的除顯通寺外,有塔院寺、菩薩頂、殊象寺,以及唐代南禪寺大殿和佛光寺等。五臺山歷史悠久,古跡甚多,臺山十景,是傳統的公認勝跡。現存臺內寺廟39座,臺外寺廟8座,建筑壯麗,雕刻精美,彩畫塑像遍及各寺。隋唐時即已名播諸方。中唐時期“五臺山圖”傳至日本,后又傳到敦煌,繪入敦煌壁畫,畫中即五代時山中寺院情況。唐宋以來,日本、印尼、尼泊爾等國僧侶與五臺山素有往來,五臺山寺廟建筑宏偉,文物豐富,多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故有“佛國”之稱。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醫藥文化·中藥劑型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五塔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