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可避秦
《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據說是個敗家子,喜歡慷慨濟貧,家產敗光后只好出外謀生,落得個“鄉里傳為子弟戒”的下場。不過貧困、遷居對他來說未嘗不是好事,見聞廣了,遭到的白眼多了,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自然會有更痛切的體會,所以他的《儒林外史》畫人述事入木三分,筆鋒之犀利可稱一絕,這造就了此書中國諷刺小說開山之祖的地位。但吳氏顯然并非只是罵一罵世間的庸人小人,出一口惡氣。《儒林外史》開篇講的就是王冕的故事,作者寫他不戀富貴、不求聞達,無疑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而后文中出現的杜少卿這一形象,更是作者的自況。
杜少卿輕視功名富貴、慷慨好施,是儒林中極具光采的一人。作者花了極大筆墨寫他和他的朋友們“真儒”的品格,并煞費苦心地選取泰伯祠大祭的情節作為他們追求以禮法改造社會的實際行動,這可以說是杜少卿們的理想,也是作者的理想。大祭之后,更通過郭孝子尋父的故事和蕭云仙實行兵農、興修水利的作為將理想具體化。這是作者的希望所在,所以他不惜離開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靠想象去描寫自己根本不熟悉的諸如孝子深山遇虎,青楓城、野羊城兩軍對陣等情節,但結果如何呢?蕭云仙失意,泰伯祠也已一片塵封、滿目荒涼。世上本無避秦之地,作者更無法憑空捏造出一片桃源凈土,所以只能讓理想在現實中碰壁,而儒林也在作者的嘆惜聲中更加不堪。
何處可避秦?作者憧憬過,也追求過,但終于以傷感、消沉作結,這已是一憾。三十八回之后,在描繪這種追求時,由于內容的不真實藝術上也成敗筆,這更是一憾。
上一篇:伽利略不該忘記自己說過的話
下一篇:何處曲水流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