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燕趙歌·秦皇島之旅·老龍頭·巨龍之首
萬里長城,像昂首東向的巨龍,尾擊昆侖,頭昂勃海。入海之處,便被人們稱作老龍頭。
老龍頭位于山海關城南八里的渤海之濱。這里地勢高峻,海天開闊,樹木繁茂,長城自燕山蜿蜒南下,在山海關走廊稍作休歇,便一頭躍入渤海。因而,這里素有“天開海岳”之稱。
長城入海處
老龍頭的修建非一時之功。據載,明初中山王徐達修筑山海關長城時,便將此處定為東部起點。明萬歷七年(1579),薊鎮總兵戚繼光派參將吳惟忠修筑了七丈入海石墻和城圍一里的寧海城。明末,兵部主事王致中又在寧海城南垣建高達三丈的澄海樓(又名知圣樓),樓上懸有明朝大學士孫承宗所書“雄襟萬里”和乾隆皇帝所書“澄海樓”匾額。樓前建有碑亭,樓壁鑲有臥碑。清康熙、乾隆等皇帝回奉天祭祖,路經此地,總要前來登樓望海,飲酒賦詩。康熙曾有“閬苑蓬壺何處是,豈貪漢武覓神方”句。
相傳,入海長城常受海浪沖擊,城墻難以穩固,工匠們便以鐵鍋為基礎,上面再砌磚石。康熙《澄海樓序》中說:“山海關澄海樓,舊所謂關城堡也,直峙海滸,城根皆以鐵釜為基,過其下者覆釜歷歷在目,不知幾千萬也,京口之鐵甕徒虛語耳!考之志冊,僅載關城為明洪武年所建,而基礎未詳筑于何時,蓋城臨海沖,濤水激射,非木石所能久固,昔人巧出此想,較之熔鐵屑炭更為奇矣。”考察老龍頭入海城墻舊址,皆為花崗巖條石堆積,上面鑿有扣槽,大概用以澆鑄生鐵之用。實地考察與文字記載有別,其原因何在,至今依然是個謎。
寧海城,系屯兵的營地,高二丈,周一里多。城西、城北各開一門。清朝末年,這里有重兵把守,筑有新式炮臺五座。1900年,八國聯軍的聯合艦隊曾在這里登陸。清軍記名提督鄭才盛倉皇逃走,而統領王品清則率部進行了頑強抵抗。聯軍焚毀了澄海樓、寧海城和附近村莊,并各自安營扎寨,建立了國中之國。如今,在這一地區,還可以看到清軍遺棄的“鎮海侯”大鐵炮、炮臺遺址,以及聯軍的花崗巖墓碑、營房等。1987年,山海關地區修復了入海長城和澄海樓,寧海城也修葺如初。
在老龍頭地區,原先尚有天后宮、海神廟、龍王廟等宗教建筑。天后宮、海神廟建于明代初期,它們的修建,表明了這一地區海運事業的發展。它們不僅是航海者的一種精神寄托,亦有航海實用價值。為了便利夜間船只航行靠泊,天后廟前樹有數丈高的旗桿識物,夜間懸掛紅燈,成為港口的一種導航標志。清初,山海衛掌印守備陳廷謨在《題天后宮》一詩中,有這樣的詩句:“嬰兒謁廟五更天,一盞琉璃照海船。”與此同時,天后宮又是商旅船工食宿聚集的場所,還是辦理船舶進出港和行船過境驗證的重要關卡。海神廟、天后宮近年已遷居新址,與入海長城、澄海樓遙遙相對,合稱海神廟。海神廟由牌坊、三孔橋、山門、鐘樓、海神殿、游廊、天后宮、棧橋、觀海亭等組成。建筑面積共1700平方米,深入海中120米,內部塑有門神、天后、八仙等塑像二十六尊,還存有歷代帝王、名人的詩詞刻石十二塊。海神殿、天后宮為海神廟的主體建筑。海神殿殿門上方懸掛“匯溟寧宴”匾額,為清乾隆四十四年御書。殿內正中設海神塑像一尊,侍者塑像兩尊,殿內兩廂有站班塑像各四尊。天后宮為兩層重檐式建筑,殿正門二樓懸有“天后圣母”像,旁有侍女像四尊。二樓有呂洞賓、張果老等八仙塑像。天后宮外有棧橋可直達觀海亭,棧橋與觀海亭皆臨海波之上。
天開海岳
老龍頭上,至今還立著一塊石碑。這塊石碑約一丈多高,三尺多寬,座北朝南,面向大海,上面刻著“天開海岳”四個大字,沒有上下款,不知刻碑者姓名,也不知刻碑的年月,當地的群眾,卻稱之為“薛禮碑”或“白袍碑”。
薛禮,便是唐代的白袍小將薛禮。相傳,他曾帶兵路過此處,從這里上船去高麗,留下了這塊碑,因而被稱作“薛禮碑”或“白袍碑”。
八國聯軍在老龍頭登了岸,霸占了這塊地方。他們見這塊石碑昂首矗立,很不順眼,就想把它弄走。一天,他們從山海關城里雇來一輛七馬爬犁,要把石碑推倒拉走。他們把碑座四邊的土都挖松了,在大碑上拴好繩索,套上馬拽拉,可是直到把七匹馬都套上了,還是拉不倒。
后來他們又想修一個彈藥庫,看中了這塊地方,就在薛禮碑底下掏洞。他們挖呀挖,挖了不少日子,彈藥庫快挖成了,一天中午,忽然天崩地裂似的一聲巨響,彈藥庫塌了,薛禮碑也倒了。當天晚上,狂風大作,黑浪滔天,只見一只蒲扇似的巨手在空中一揮而過。第二天早晨,聯軍發現他們的哨兵少了一個。第二天晚上,又出現同樣情況,這樣接連好幾天。他們連忙花錢雇了一些勞工和泥瓦匠,把塌方填平,將薛禮碑端端正正地立好。從此以后,再也不敢碰它一下。
還有一個說法是少帥張學良來老龍頭避暑,見到這塊碑倒臥地上,便吩咐手下人,雇了一些民工,將這塊碑重新豎立起來。
海神顯圣
老龍頭一帶,有一條與海岸平行的土崗,相傳是一條土龍。古人曾在這條土龍脊背上修了三座廟宇。東邊緊挨老龍頭的是龍王廟,西邊的是天后宮,在龍王廟和天后宮之間的廟宇叫作海神廟。三座廟間隔一里左右,都建得蔚為壯觀,平時香火旺盛,游人不絕。八國聯軍攻打老龍頭的時候,龍王廟和澄海樓同時被燒成了瓦爍。海神廟雖然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卻還殘存著幾間殿堂佛室,被外國侵略者用作倉庫。管庫的小頭目名叫康夫樂爾,中國人稱他“玉米棒”。此人對中國傭人特別苛刻兇暴,并常常在海神廟里褻瀆神靈。一天晚上,“玉米棒”照例睡在廟內辦公室里。第二天早晨一睜眼,卻發覺自己躺在海邊的巖石上,嚇得魂不附體。一連幾日皆如此,他便再也不敢在海神廟里過夜,也不敢再欺負中國人了。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湘南之旅·永州·巨石文化
下一篇:眷眷中州情·中岳之旅·嵩山·帝王遺蹤三教流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