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曲水流觴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是晉代著名的書法家。在中國藝術史上傳為稀世之寶的《蘭亭集序》便是他的得意之作。蘭亭后來在了歷代書法家的“朝圣”之地。
蘭亭在紹興市西南二十幾里的蘭渚山下,這里群山環抱、曲水彎環,茂林修竹,風景悠美。嘉慶《山陰縣志》載:“勾踐種蘭渚田,漢舊縣亭,王羲之曲水序于此作。太守移亭在水中,晉司空何無忌臨郡起亭于山椒,極高晝晃,亭宇雖壞,基陛尚存。趙宋景枯中太守蔣堂于蘭亭修永和故事有詩。明嘉靖戊申(公元1548年)郡守沈啟移蘭亭曲水平天章寺前。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均重建。嘉慶古年(1798年)重修。并查明舊亭基址在東北隅上”。由此可知,今日之蘭亭,是明代嘉靖間遷移后聽新址。蘭亭歷史上多次遷移,王羲之作曲水序的究竟是哪一處,已不得而知了。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當時的名士孫統、孫綽、謝安、等四十一人,為過修禊日宴集于此,作曲水流觴,即席賦詩,共得詩三十七首,王羲之為之作序,記下盛況,這就是有名的《蘭亭集序》。雄渾遒勁的《蘭亭貼》為世代書法家摹仿至今,然真正的《蘭亭集序》成了唐太守的陪葬品,埋入昭陵。詩人陸游嘆曰:“繭紙藏昭陵、千載不復見。”
現今的蘭亭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雖不是原址,但也依山傍水,竹木掩映,如《蘭亭集序》云:“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歷史上的主要建筑已逐漸恢復,有流觴亭、鵝池、小蘭亭、右軍祠、墨池等。右軍祠中有一副對聯:“畢生寄跡在山水,列坐放言無古今”,表達了王羲之無意仕途、寄情山水的性格。
一千六百年的風雨滄桑,蘭亭幾易其址,雖曲水序出于何處已無從查詢,雖《蘭亭集序》已長埋地下,但蘭亭的藝術魅力與日俱增。每年三月初三,當代書法家云集蘭亭,舉行蘭亭書會,旨在振興民族的書法藝術。
上一篇:何處可避秦
下一篇:俄軍頑強堅守,瑞典被迫撤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