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論》的動搖
自然科學的歷史證明:即使是偉大的科學家,也會受到他們所處時代的限制;而一種進步的理論,在歷史的某個階段會起到巨大的指導作用,但隨著歷史的前進、科技的發展,這些一度進步的理論也可能被更加先進的理論所代替。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確立了進化論的理論基礎,而進化論曾被社會接受,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其中心內容是:“生存競爭,適者生存”。即生物為了生存而相互競爭;在自然選擇下,能適應環境的生物保留下來,發展下去;而劣者則終將被淘汰。
可是到了今天,已有越來越多的生物學家開始反對這個觀點,他們認為生物的本質是相互依存,相互有利的,弱肉強食并不是生物的本質。
恐龍在自然界是龐大無敵的,但它并不是在與其它生物的生存競爭中被逐漸淘汰的,而是被一場飛來橫禍所毀滅。氣象學也證明:冰川期曾多次在地球出現也使許多生物物種滅絕。達爾文不承認自然環境的突變是很多生物滅絕的原因,實在只是他個人的信念,而不是自然界的現實。
60年代,日本生物學家又提出“中性突變隨機遺傳演變假說”,其中心觀點是:生物分子進化改變的產生,機遇比自然選擇更為重要。大多數突變在選擇上都是中性的,即非有利又非不利。分子遺傳學的發展又為此說提供了大量的證據。
達爾文是歷史上永恒的偉大人物,他的貢獻是對人類思想的一次重要解放,是科學上的一個偉大的里程碑。但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這種在當時先進的理論,終歸只是指導我們前進的路標,而決不是終點。
上一篇:《詩經》中愛情詩所受的非難
下一篇:不應丟棄的音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