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形勢(81年)
265至31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西晉時期。都洛陽。傳四帝。
西晉疆域東至東海,北至大漠,西至蔥嶺,南至南海。周邊分布著諸多少數民族和部族政權。東有挹婁、夫余、高句麗等;北有鮮卑各部、丁令、堅昆等;西北有烏孫、匈奴等;西域長史府轄區有龜茲,焉耆、疏勒、于闐、鄯善等;西南有發羌等。
西晉實行郡縣制和封國(相當于郡)制相輔的郡國制。中央“三公”、“九卿”管理全國政事,地方設州、郡、縣三級。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西晉共設十九州,郡國一百七十三,縣一千九百三十二。西域長史府(相當于州)、邊境地區設屬國、都尉(相當于郡)。
西晉的統一,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的割據局面。但是西晉政權是在士族官僚的支持下建立起來的,是一個在士族門閥勢力操縱下的貪婪腐朽的封建統治集團。晉武帝死后,賈后專權,導致了持續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亂”。剛剛重建的統一國家又陷入長期的分裂割據之中,社會生產受到嚴重破壞,社會矛盾激化。301年,爆發以李特為首的益州(今四川成都地區)流民起義。304年,李特之子李雄攻克成都,占益州全境,建立成(漢)國。303年張昌于安陸(今湖北安陸西北),306年劉伯根、王彌于東萊(今山東萊州),307年汲桑、石勒于河北,310年王如于宛(今河南南陽),311年杜弢于長河等地發動起義。306年,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起兵,建立漢政權。311年,劉淵之子劉聰繼位,攻克洛陽,晉懷帝司馬熾被俘。懷帝被俘后,豫州刺史閻鼎與雍州刺史賈疋等又擁立武帝之孫司馬鄴為帝,都于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建興四年(316年)劉曜兵圍長安,晉愍帝出降,西晉滅亡。
后,其他少數民族相繼崛起,漢族統治者也先后在涼州割據,形成十六國局面。
馬甲
中國古代用于保護戰馬的防護裝具,后又稱“具裝鎧”。
具裝鎧以鐵質和皮質為主,由保護馬頭的“面簾”、保護馬頸的“雞頸”、保護馬胸的“當胸”、保護軀干的“馬身甲”、保護馬臀的“搭后”和豎立在尾部的“寄生”等6部分組成。戰馬除眼、耳、鼻、口、尾和四肢外露,其余部位都有鎧甲保護。
商周時期,車戰是戰爭的主要方式,馬甲主要是保護駕車的轅馬,多采用皮革制作,并繪有圖飾。秦漢以后,騎兵在戰場的地位愈來愈高,馬甲的制作技藝有快速發展。至東晉十六國時期,馬鐙開始廣泛應用,馬具亦較完備,組建了人和馬均覆鐵甲的重甲騎兵,馬甲的結構日趨完善,并從此稱為“具裝鎧”。完善的馬具和嚴密的防護,標志著中國古代騎兵發展到新的階段。隋唐以后,重甲騎兵因機動能力不如輕騎兵,日漸減少,但馬甲仍是軍隊列裝的裝備。明清時期,騎兵的戰馬一般不使用重甲。
南朝具裝鎧畫像磚,河南鄧州出土。
上一篇:《西安十里鋪之戰(1867年1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西漢與匈奴的戰爭(公元前01~前6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