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啟》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高啟》人物故事小傳
高啟(公元1336—1374年)字季迪,明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元末隱居吳淞青丘,因自號青丘子。洪武初,召修《元史》,為翰林院國史編修。后因作詩譏刺,被腰斬。博學工詩,為明初有影響的作家。與楊基、張羽、徐賁齊名,并稱“吳中四杰”。所作多反映社會現實,風格爽朗清麗。也能文。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扣舷集》等。
[正史]
高啟,字季迪,長洲人。博學工詩。張士誠據吳,啟依外家,居吳淞江之青丘。洪武初,被薦,偕同縣謝徽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復命教授諸王。三年秋,帝御闕樓,啟、徽俱入對,擢啟戶部右侍郎,徽吏部郎中。啟自陳年少不敢當重任,徽亦固辭,乃見許。已,并賜白金放還。啟嘗賦詩,有所諷刺,帝嗛①之未發也。及歸,居青丘,授書自給。知府魏觀為移其家郡中,旦夕延見,甚歡。觀以改修府治,獲譴。帝見啟所作上梁文,因發怒,腰斬于市,年三十有九。
明初,吳下多詩人,啟與楊基、張羽、徐賁稱四杰,以配唐王、楊、盧、駱云。
《明史·高啟傳》卷 二八五
[注 釋]
①嗛:銜在口中,心中記恨。
[相關史料]
朱竹,古無所本,起于明初。宋仲溫有一卷,不知何人筆。高季迪題《水龍吟》云:“淇園丹鳳飛來,幾時留得參差翼?簫聲吹斷,彩云忽墮,碧云猶隔。想是湘靈①,淚彈多處,血痕都積。看蕭疏瘦影,隔簾欲動,應是落花狼藉。
莫道清高也俗,再相逢、子猷還惜。此君未老,歲寒猶有,少年顏色。誰把珊瑚,和煙換去,瑯玕②千尺。細看來、不是天工,卻是那春風筆。”
徐釚《詞苑叢談》卷八
高太史諸集,格調體裁不甚逾勝國,而才具瀾翻,風骨穎利,則遠過元人。
胡應麟《詩藪續編》卷一
少孤力學,能詩文,好權略,每論事,輒傾其座人。元季張士誠開府平江,文士響臻③。啟獨依外舅周仲達,居吳淞江之青丘,歌詠自適而已。時饒介之、丁仲容以詞學自雄,旁睨若無④,見啟詩大驚,禮為上客,啟怡然不以屑意也。洪武初,與修《元史》,授翰林編修。一日薄暮,上御闕樓,召見啟,大悅,擢戶部右侍郎⑤。辭罷去,仍賜內帑金,給牒放還。啟身長七尺,具文武才,于書無所不閥,為文喜辯博,馳騁上下,精采煥發,而于詩尤工,與按察使楊基、翰林待制張羽、布政使徐賁,號吳中四杰,皆有集行于世。
焦竑《玉堂叢話》卷七
〔注 釋〕
①湘靈:湘水之神。《楚辭》屈原遠游:“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②瑯玕:指竹。③臻:至,達到。④旁睨若無:睨,斜看。旁睨若無相當于“旁若無人”,形容態度傲慢,不把身邊的人放在眼里。⑤侍郎:官名,明清時為正二品,與尚書同為各部的堂官。
上一篇:《馬人望》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馬人望》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魏文帝皇后郭氏》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魏文帝皇后郭氏》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