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頑固派反對建鐵路
甲午戰爭以前,我國關內外共筑成鐵路233公里,再加臺灣鐵路可以行駛的實際長度30公里總共也不過352公里。鐵路發展速度遲緩是因資金籌集困難與頑固派的強烈反對所致。清政府頑固派反對修鐵路的理由是:建設鐵路會造成幾千萬中國挑夫的失業;建鐵路會縱容外國人打入內地;建鐵路要推掉祖宗的墳墓,破壞風水,有損我孝悌之邦的宗法。
1865年英商杜蘭德擅自在北京宣武門外敷設了一里多長的鐵路,試行火車,后被步軍統領命令拆除。1876年6月30日,上海英商怡和洋行不顧上海地方當局的阻止,興筑了一條從上海到寶山江灣鎮的淞滬鐵路,至1877年,清政府以285,000兩銀子買回拆毀。
1880年,為了解決開平煤礦運煤問題,開始修筑唐山至胥各莊長十一公里的唐胥鐵路。清政府頑固派官僚認為:“機車直駛,震動東陵且噴出黑煙,有傷禾稼”。因此,反對使用機車,只許用騾馬拖曳,把鐵路當做馬路,把火車變成馬車。事經一年,于1881年6月才重新使用機車牽引。這是中國正式有鐵路的開始。
1886年,唐胥鐵路延長至蘆臺,全長32公里。其后,清政府革新派又同意將這條鐵路東展至山海關,西延長到天津與北京。于是李鴻章于1887年組成天津鐵路公司,擬定“沽北之路,作為官商合辦,“借此吸取股份資金。原來準備籌款銀100萬兩,由于天津商人對官府有疑慮,只招得股銀108,500兩。缺額部份,由天津海防支應局借撥官款銀16萬兩,向英商怡和洋行借款637,000余兩,德商華泰銀行借款429,000兩,于1888年8月,才將鐵路展筑至天津。從此完成了從唐山至天津的130公里的鐵路,而天津到北京通州的一段鐵路由于頑固派的阻撓,仍然未能動工。
19世紀后半葉,建筑路在世界上已不算什么新鮮事,而中國居然還不知道建鐵路究竟是怎么回事,極端愚味,孤陋寡聞,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且不遺憾。
上一篇:清朝皇帝的御膳房
下一篇:清末中國航運的洋商傾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