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的轉變
章太炎(1869—1936),早年接受維新思潮的影響,1897年加入康有為組織的強學會,并任《時務報》的撰述,投身于維新改良的洪流。1902年在日本結識了孫中山,從此革命之志愈加堅定,曾借紀念明禎崇忌日的名義,發起“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宣傳反清革命思想,激發民族意識。1903年春回上海,在蔡元培創建的愛國學社任教。向青年學生灌輸革命愛國思想。這一時期章太炎的哲學思想基本傾向是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是基本正確的,因而也是他思想最進步的時期,對革命作出了很大貢獻,影響也很大。魯迅曾高度評價他“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譽之為“后生的楷范”。辛亥革命后,章太炎回到國內,和孫中山鬧分裂,為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幫了忙。這一時期他的哲學思想是主觀唯心主義的,思想愈加趨向消極、頹廢。對于后期的章太炎,魯迅也曾指出,他“既離民眾,漸入頹唐”,“用自己所手造和別人所幫造的墻,和時代隔絕了”。
章太炎一生中世界觀的大轉變帶來了他行動上的大轉變,從早期作為后生的楷范到后期的保守頹廢,判若兩人,豈不遺憾?章太炎的變化歸根結底在于他的唯物主義世界觀不牢固,致使他的人生觀發生嚴重扭曲。確立科學的世界觀對于每一個人都是至關重要的!
上一篇:章太炎的“文學復古”
下一篇:竹帛煙消帝業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