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述踞傲失良才
東漢名臣馬援在王莽喪敗、群雄并爭之際,原本在隗囂那里做綏德將軍。當時劉秀在洛陽稱帝,公孫述在西蜀稱帝,隗囂不知聯合哪一家為好,便派遣馬援到兩處察訪,以便見機行事。
馬援乎先來到公孫述那里。他倆既是同鄉,又是老朋友,馬援原以為見到公孫述,定能親密無間,無話不談。沒想到馬援到后,公孫述高踞于寶座之上,殿內殿外站滿了武裝衛士,一切布置停當才讓馬援進見,禮儀完畢立即派人把他領到館舍。次日接見馬援,鸞旗旄騎,警跗就車,威風更大,完全是皇帝接見使臣的那一套,使馬援十分反感。結果,公孫述雖表示給予馬援以封侯大將軍的高位,馬仍不愿意留下。他對隨從人員說:“天下雌雄未定,還不知道誰戰誰勝,公孫述不懂得放下架子延攬人才,商量成敗大事,卻只顧搞帝王這一套把戲,把自己弄得象個木偶,這種人哪里值得別人為他盡力呢?”回去后,他對隗囂說:“公孫述志識褊狹,妄自尊大,井底之蛙耳?!?/p>
后來馬援又來到洛陽見劉秀。馬援到達時,劉秀正身著便服坐在宣德殿南側的房間里,聽說他來了,即刻命人引見。劉秀笑著向他表示歡迎,幽默地說:“你在兩位皇帝中間跑來跑去,今天見到你了,實在慚愧啊!”馬援回答:“像現在這樣的時勢,不但君擇臣,臣也要擇君啊!”我和公孫述都是茂陵人,從小就是朋友。上次我去見他,他前后左右站滿了警衛人員,嚴得很。今天我又到你這里來,你這樣隨隨便便就讓我進來,難道不怕我是刺客嗎?”“你不是刺客,要說你是說客,倒還有點象。”劉秀笑著說。以后,劉秀共接見馬援十四次,每接宴語,自夕至旦,且開心見誠,無所隱伏。劉秀能以心換心,深得馬援推崇。馬援從洛陽回去后,積極促成隗囂與劉秀聯結而背棄了公孫述。后來,馬援為了東漢的事業鞠躬盡瘁,直至最后一息。
“公孫述踞傲失良才”一類的事情在歷史上并不少見。大凡有見地的君王多以“禮賢下士”來“延攬人才”,這對擴大勢力、鞏固統治,無疑是有利的。特別是在“天下雌雄未定”的形勢下,只有尊重人,理解人,真誠待人,才能得人心,而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象公孫述那樣,還未得天下就向自己的同鄉好友擺起皇帝的架子,怎能取得人心、受人推崇呢?
上一篇:光環下消失的“我”
下一篇:公學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