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能》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張繼能》人物故事小傳
張繼能(公元957—1021年),字守拙,并州太原(今屬山西)人,北宋宦官。后晉內班張贊之子。建隆初年任黃門,太平興國初年成為內品。性情沉穩,頗知兵事。太宗時,與崔彥進率兵數敗契丹。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任靈武都監,經營西部邊防事務,屢敗李繼遷,改任崇義使、靈環十州軍兵馬都監兼巡檢安撫使。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任川、峽兩路招安巡檢使,平定王均兵變。后任邠寧駐泊都監,因救援清遠軍不及時,被流放儋州。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起任廣南東西路安撫副使,平定陳進兵變。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復鎮西北,歷任涇原儀渭鎮戎軍路鈐轄、鄜延路鈐轄。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卒于內園使任上。追贈汀州團練使。
[正 史]
張繼能,字守拙,并州太原人。父贊,晉末為內班。繼能建隆初以黃門事禁中,太平興國①初為內品。
從征河東,命主城南洞屋,以勞遷高品。契丹入寇,命為高陽、鎮、定路先鋒都監,從崔彥進戰長城口,多所俘馘。明年,又與彥進敗契丹于唐興口,轉殿頭高品。
雍熙②中,夏州叛,命李繼隆為銀、夏都部署,以繼能監軍。俄徙護定州屯兵,領驍捷卒三千,屯五回嶺。端拱初,遷入內殿頭,從趙保忠討李繼遷。保忠薦其有材,命與保忠同經略其事。代還,掌內弓箭庫。
淳化三年③,與白承睿護芻粟入靈武。會繼遷復寇邊,命繼能、承睿與知靈州侯延廣領驍卒五千,同主軍務,俄留為本州都監。及鄭文寶議城威州、清遠軍,繼能護其役。工畢,命與西京作坊副使張延洲同知軍事,又與田紹斌同掌積石砦。就遷內供奉官、靈環慶、清遠軍后陣都監,與西人轉斗,敗走之,復還清遠。詣闕奏事,遷內殿崇班。未幾,拜備庫副使,復遣護環州屯兵,徙涇原儀渭都巡檢使。
真宗即位,遷崇儀使、靈環十州軍兵馬都監,兼巡檢安撫使。咸平三年④王均之亂,命為川、峽兩路招安巡檢使。成都平,留為利州招安巡檢,尋召歸。
會銀、夏寇警,復為邠寧駐泊都監。夏人寇清遠軍,營于積石河,繼能與楊瓊、馮守規在慶州逗留,不時赴援,致陷城堡,又焚棄青岡砦,特詔下御史府,免死,長流儋州。景德三年⑤,會赦,還,為內侍省內常侍,又為陜西捕賊巡檢,獲千余人,改內殿崇班。從朝陵,為行宮四面巡檢。
四年,宜州卒陳進為亂。初,知州劉永規馭下嚴酷,課澄海卒伐木葺州廨,數不中程,即杖之,至有率妻孥趣山林以采者,雖甚風雨,不停其役。故進因眾怨,殺永規及監軍國鈞,擁判官盧成均為帥,據其城。
七月,奏至,詔東上閣門使、忠州刺使曹利用,供備庫使、賀州刺史張煦為廣南東、西路安撫使,如京副使張從古及繼能副之,虞部員外郎薛顏同勾當轉運事,發荊湖、蘄黃州兵討之。上語近臣曰:“番禺寶貨雄富,賊若募驍果,立謀主,沿流東下趣廣州,則為患深矣。”遣內侍高品周文質使廣州,監屯兵,會鄰路巡檢使控西路,集東西海戰棹,扼端州峽口。
賊悉興來攻柳成縣,殿直韓明、許貴、郝惟和以所部兵千余御敵,明、貴死之,惟和僅以身免,成均奉宜州印遣使詣舒賁求赦罪。是夕,進復陷柳城,官軍退保象州。賊又寇懷遠軍,知軍、殿直任吉與邕桂巡檢、殿直張崇寶、侍禁張守榮擊走之。賊退而復集者累日,吉輩固守,屢與斗,大獲其器甲。又攻天河砦,砦兵甚少,監軍奉職錢吉部分嚴整,一戰敗之。賊眾屢衂,頗潰去,眾心攜貳,將棄宜州,以家屬之悼髦者五百人隕江中,率其眾裁三千趣柳、象,將入容管。初至柳州,限州不能渡。知州王昱望賊遁走,城遂陷。
朝廷以詔書四十分揭要路,諭賊歸順者悉釋其罪。賊挈族居思順州,分兵攻象州。利用命入內高班于德潤以千兵信道襲逐,利用等繼至,遇賦武仙縣之李練鋪。賊初不知覺,惟進率眾來拒,直犯前軍,前軍寄班侍班郭志言麾騎士左右縱擊。賊衣順水甲,執標牌以進,飛矢攢鋒不能卻。前軍即持棹刀巨斧破其牌,史崇貴登山大呼曰:“賊走矣,急殺之!”賊心動,眾遂潰。逐北至象州城下,賊砦猶有據長竿瞰城中者。成均始挈其族以詔書來降,乃斬進并其黨,生擒賊帥六十余人,斬首級、獲器甲戰馬甚眾。
利用分兵捕余寇,遣于德潤馳奏其事。授利用引進使,煦如京使,從古莊宅副使,繼能供備庫使,志言供備庫使。又以御前忠佐馬步軍副都軍頭郭全豐為都軍頭、領勤州刺史,歸遠軍士手殺進者李昊、劉宗、趙敏并補本軍都頭,張守榮為供奉官、閣門祇候,張崇寶、任吉并為供奉官,錢吉為右侍禁。又以知象州大理寺丞何邴最有勞,優拜祠部員外郎,賜緋。又賜邴三子知道、知古、知常出身,邴之親屬捍同寇者悉甄敘之,升象州為防御使。
初,賊攻象州,城在高丘上,素無井,閉壘之日,皆以乏水為慮。賴天雨,停水將竭而雨復下,如是者兩月,汲之以濟。山中無烽候,每欲破賊,即禱于城西神祠,或見巨蟒吞龜,是日果有克獲,眾以為神靈助順之應。張守榮俄病瘴,遣尚醫馳往視之,未至而卒,贈如京使,錄其子官。
十二月,余寇悉平。東封,留繼能為京舊城內巡檢鈐轄,俄加東染院使。
大中祥符二年⑥,入內都知李神祐等坐事悉罷,擢繼能入內內侍省副都知。時宗室多召侍講說書,上嘉其勤學,令講誦日別給公膳,專遣繼能主之。俄又與內殿承制岑保正提點郡縣主諸院事。三年,兼群牧都監。祀汾陰,留掌大內,兼舊城內巡檢鈐轄,俄領會州刺史。謁太清宮,為天書扶侍都監。
七年,以疾求解職,不許。命為涇原儀渭、鎮戎軍路鈐轄,未幾徙鄜延都鈐轄。先是,內屬戶殺漢口者止罰孳畜,繼能則麗于常法,由是西人畏而不敢犯。德明雖受朝命,而羌部不絕寇境。繼能日課卒截竹為簽,署字其上,且言以備將士記殺獲功狀,賊聞之甚懼。
歸朝,復蒞群牧。仁宗在儲宮,嘗親書一幅賜之。繼能以聞,真宗亦為標題其末,人以為榮。九年,坐前護修莊穆皇后陵摧陷,左授西染院使,掌往來國信。
天禧⑦初,復西京左藏庫使。國信司吏陳城者,頗巧黠,繼能欲援置群牧司,而誠先隸群牧,坐事停職。至是,群牧吏左宗抉其宿負,白制置使曹利用,故誠不遂所求。繼能怒宗之沮己,密遣親事卒偵宗。會宗弟元喪妻,宗嘗為假敦駿軍校馬送葬,及還,元抵飲肆,與酒保相毆,系府中,而假馬之事未發。誠即白繼能,請屬府中,并劾其事。如府樂黃目受屬,獄未就,為群牧副使楊崇勛所發,繼能坐罷內職,降授西京作坊使,出為邠寧鈐轄。繼能自陳不愿外任,得掌瑞圣園,尋領往來國信所。
三年,復為西京左藏庫使、內侍右班副都知,未幾遷崇儀使。以衰老求解職,轉內園使,掌瓊林苑。五年,卒,年六十五。特贈汀州團練使,錄其子懷忠為大理寺丞,孫逖為三班奉職,遜為借職、春坊祇候。
繼能性沉密,知兵,頗勇敢,喜讀書。然好治生,晚年急于聚蓄,眾以此少之。
何邴后歸朝,知磁州而卒。一子知崇裁十余歲,特補太廟齋郎,又徙其侄平夷尉知古為滏陽尉。省郎無賞延之例,猶以城守勞,故甄錄焉。
《宋史》卷四六六
〔注 釋〕
①太平興國:宋太宗趙光義的年號,公元976—983年使用。②雍熙:宋太宗的第二個年號。公元984—987年使用。③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淳化:宋太宗的第四個年號。④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咸平,宋真宗的第一個年號。⑤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景德,宋真宗的第二個年號。⑥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大中祥符,宋真宗的第三個年號。⑦天禧:宋真宗的第四個年號。
上一篇:《張嘉貞》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張嘉貞》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張郃》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張郃》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