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福祥善戰御侮被革職禁錮
董福祥(1839—1908),字星五,甘肅固原(今屬寧夏)人,在清廷武員大吏中以統兵有方,驍勇善戰而著稱。光緒元年(1875)四月,他以參將身分,隨左宗棠出關,參加收復新疆之役,因屢建戰功,名震西域而升為提督。然而,后來董福祥卻因英勇善戰,抵御外國侵略者而獲罪,落了個革職禁錮,病死家鄉的凄慘下場。
光緒二十三年(1897),甘肅提督董福祥奉調統率甘軍入衛京師。光緒二十六年(1900)中國大地上爆發了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清廷的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因不滿列強曾支持維新派,便乘機推行“借拳剿洋”之政策。同年5月14日,英國艦隊司令西摩爾率八國聯軍兩千多人由天津向北京進犯。董福祥奉命阻擊,在廊坊與敵軍遭遇,由于他指揮得當,使侵略者受重創,退回。此為“庚子之役第一惡仗。”5月25日,慈禧下詔對外宣戰,董福祥奉命進攻北京東郊民巷使館。由于清軍統帥榮祿欲為日后議和留有余地,對使館采取了“明攻暗?!敝g,結果董福祥指揮的甘軍白白死傷了兩千多人,也未能攻下。7月10日,八國聯軍增兵至兩萬多人,再次由天津進犯北京,清廷的“神機”、“虎神”等旗兵營聞風喪膽,未戰先潰,只有董福祥統率的甘軍英勇抗擊,后因武器落后,援軍不繼而失利。北京城陷落后,董福祥仍率甘軍在東直、東便二門外與侵略軍浴血戰斗,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者的優良傳統和英雄氣概。
帝國主義列強自然對董福祥恨之入骨。不久,他們即向清廷議和代表李鴻章提出,董是戰爭的“罪魁”和“戌首”,非殺不可。清廷怕激變甘軍和陜甘回民,雖不敢答應列強殺董福祥的要求,但還是給了他“革職禁錮”的嚴厲懲處。董福祥受此處置,怒不可遏,上書抗言并指責榮祿說:我一切舉動皆仰奉中堂大人指揮,沒有一件敢于專擅的事。今天中堂大人巍然執政,而我卻成了罪人。我很愚駑,不知道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又說:將士們怨氣很大,我難以壓制,還是由中堂大人來處置吧。為了平息董福祥和甘軍的憤懣,慈禧降旨勸慰董福祥,要他體諒朝廷不得不委曲求全的苦衷,并許以日后國運中興還要起用他。榮祿也贈送甘軍50萬兩白銀,以求息事寧人。
董福祥在清廷軟硬兼施下,曲意就范,落職還鄉,定居金積堡,所率舊部屯于馬家灘。光緒三十四年(1908),他的寒疾舊病復發,不治而逝。董福祥的落職還鄉具有悲劇色彩,這正是當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政治造成的。
上一篇:董其昌縱子致禍
下一篇:蔡元培一生教育理想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