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的修改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唐朝張繼的杰作《楓橋夜泊》,寫得極好,千古傳誦。日本人很早便把它寫進了教科書,這首詩出了名,連蘇州的楓橋、寒山寺和寺里的大鐘都成為了國內外知名的勝跡和古董。然而,就有人認為這首詩不妥,有毛病,需要改動。于是圍繞著它的改動,便產生了不少有趣的話題。
宋代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認為“夜半”三更不是撞鐘的時間,需改。還有人說,“月落烏啼”不妥,在上弦月落下去,天色暗淡即將黎明之前,烏鴉是不啼叫的,需改。
清代有位學者叫王端履,按照他的意思,首句不敘明泊舟夜宿之由,則次句“對愁眠”就不知是對誰愁和對誰眠。據此,他把這首詩改為,“羈客姑蘇乍系船,江楓漁火對愁眠。鐘聲夜半寒山寺,月落烏啼霜滿天。”他認為這樣一改便講得通了,殊不知詩味便也隨著這一改而消失殆盡了。
除此,還有更有趣的修改意見。據說宋代蘇東坡和佛印認為詩中有多處與事實不符,于事理不通。譬如,“霜”只能在地上可見,不可能有什么“霜滿天”;“眠”是睡著了,怎么還能對“愁”以及“漁火”有感覺呢?只有處在半醒半睡之際,才能感覺得到,此字應改為“寐”。至于最后兩句,應該對調:只有先聽到“鐘聲”,爾后才想到“姑蘇城外寒山寺”。所以,整首詩應為:“月落烏啼霜滿地,江楓漁火對愁寐。夜半鐘聲到客船,姑蘇城外寒山寺。”每句似乎都落到了實處,但整體一讀,便感到缺少了原詩的那種神韻和意境。
實際上,這首詩寫得與事實并無不符之處。早年運河支流經流寒山寺前,河上有兩座拱橋,一座叫江村橋,一座叫楓橋。寺的西邊三百米處,曾有一座隋代的“烏啼橋”,可惜清代已毀。離寒山寺兩公里有兩座山:獅子山和愁眠山。可見“江楓”二字非指江水和楓樹,“月落烏啼”及“對愁眠”等句也有了著落,寒山寺的鐘也確實是夜半才敲的。詩人正是很自然地將眼前的生活小景入詩,巧妙地運用了有寓意的語帶雙關的地名,使整首詩情景交融,給人以美的享受。根本無需修改。前面所提到的那些修改意見想來大都沒有經過認真的實地調查,只是憑著想當然,自然站不住腳。
一首好詩追求的是一種渾然天成的意境。改得好自是“一字千金”,相反,那些憑想當然的修改意見,那些過于膠著于一字一句的修改意見,只會給一首好詩增加一點有趣的“花邊新聞”,甚至留下貽笑大方的遺憾。
上一篇:《晚周帛畫》的誤正
下一篇:《窗外》引起的軒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