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拉克的政治斗爭道路
巴爾·甘加達爾·提拉克(Bal Gangadhar Tilak,1856—1920)出身于印度西海岸勒德納吉里一個破落的地主家庭。1880年他在浦那創辦新英語學校,1881年創辦《獅報》和《馬拉特人報》,宣傳民族主義思想,揭露英國對印度的殘統治,主張用包括暴力在內的各種斗爭方式,推翻英國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1885年印度國民大會黨(簡稱國大黨)成立,他加入國大黨。1893和1895年他先后舉辦紀念印度甘奈希神節和馬拉塔民族英雄西瓦杰慶祝會,以激勵印度人民的民族感情,并在孟買工人區和馬拉特鄉進行反英宣傳,推動孟買各區農民的抵制運動。提拉克成為國大黨激進派領袖,1897年被英印政府逮捕。
1905年英國當局制定“孟加拉分割法案”后,提拉克支持孟加拉人取消分治的要求,提出“司瓦德西”(自產)和掀起抵制英貨運動,進而主張推翻英國殖民統治,實現民族完全獨立。但他強調印度教傳統,維護種姓制度遺風,不利于團結伊斯蘭教群眾,未提出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1907年在國大黨的蘇拉特大會上,他和溫和派發生沖突。1908年6月,英政府將提拉克逮捕,判處6年監禁,關入緬甸的曼德勒監獄,孟買工人曾舉行6天的總罷工以示抗議。他在獄中也堅持斗爭。
從1914年出獄后思想趨于“溫和”,1916年創建自治同盟,與真納簽訂印度——穆斯林協議(即《勒克瑙條約》)。他表示要通過同英國合作,爭取印度的自治。1920年8月1日,提拉克去世。印度前總理尼赫魯稱他為“印度革命之父”。
提拉克由于出身于婆羅門,強調印度教傳統,回避農民土地要求,特別是晚年,政治態度發生逆向變化,由激進走向穩健。主張和英國合作,這是政治路線上的明顯后退。
上一篇:挑戰者的失敗
下一篇:文具“進化”,能力“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