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霸業(yè)的阻擊者
頻繁的內(nèi)亂使宋國將爭雄中原的資格讓給了齊國。
在春秋初期,宋國也曾雄心勃勃。在宋殤公執(zhí)政的十年里,宋國作為反鄭聯(lián)盟的帶頭大哥,糾集衛(wèi)、陳和蔡等國與鄭莊公血戰(zhàn)十年,打了十場戰(zhàn)爭。但負多勝少,最終民怨沸騰。貴族華父督利用民眾對政府的不滿心理,發(fā)動政變,殺死孔父嘉與宋殤公。
華父督執(zhí)政時間長達二十余年,在這段時間里宋國仍幻想重振旗鼓,充當中原諸侯的帶頭大哥。為此宋國于公元前684年,與齊國聯(lián)手進犯魯國,希望憑此一役提高自己的國際聲望。不料事與愿違,宋軍統(tǒng)帥南宮長萬被魯國人打得潰不成軍,而他本人也淪為魯莊公的俘虜。
為了挽回顏面,宋國在次年對魯國發(fā)動報復性的戰(zhàn)爭。宋軍的戰(zhàn)斗力著實不敢令人恭維,兩軍剛剛對壘,宋閔公還沒來得及擺好戰(zhàn)斗陣形,魯國軍隊就一陣掩殺過來。宋軍一觸即潰,身為統(tǒng)帥的宋閔公落荒而逃。
魯國雖然兩度擊敗宋國的進攻,但面臨與齊和宋兩線作戰(zhàn)的巨大壓力,則窮于對付。正好宋國發(fā)生了洪水災害,魯莊公趁此機會對宋國進行友好慰問。并且提供了大量的抗洪救災的物資,以此表達了與宋國和好的愿景。
為了報答魯莊公的慷慨支助,宋閔公重新與魯國修好,也希望魯國能釋放被俘的宋國大將南宮長萬。魯莊公爽快答應了,很快將南宮長萬釋放歸國。
可是宋閔公萬萬沒料到,南宮長萬最后竟成了宋國動亂的根源。
南宮長萬回到宋國后,仍官復原職,受到重用。但是有一回他陪同宋閔公外出打獵,在路上跟人發(fā)生爭執(zhí)。他一怒之下,把那人揍了一頓。宋閔公對南宮長萬這種野蠻行徑十分看不慣,挖苦他說:“開始時我很尊敬你,但你現(xiàn)在卻十足像個魯國的俘虜了,我不再尊敬你了。”
作為一名武士,在戰(zhàn)場上被敵人俘虜,是一件丟臉的事。宋閔公的話刺到了南宮長萬的痛處,他惱羞成怒。心中無名火起,從此在心里埋下仇恨的種子。而宋閔公因為一句污辱性的話,最終命喪黃泉。
南宮長萬耐心地等待著機會報仇。
公元前682年,宋閔公前往蒙澤巡視,只帶了為數(shù)不多的貼身衛(wèi)士。在行宮住所,并沒有特別加強守衛(wèi)。
南宮長萬瞅準了這個機會,假裝有要事稟報,徑直走進宋閔公的房內(nèi)。宋閔公見南宮長萬臉上帶著異樣的神情,正想開口問話。南宮長萬卻突下殺手,照著宋閔公就是一拳。只消這一拳,宋閔公便轟然倒地,當場被擊斃在鐵拳之下。
大夫仇牧聽到宋閔公的房間有些異樣的動靜,便帶著兵器跑了進來,一眼看到宋閔公滿臉鮮血倒斃于地上。他大叫了一聲,拿起武器向南宮長萬撲過來。南宮長萬一個閃身,躲過仇牧的武器,然后瞄準后又是一拳。這個仇牧晃晃蕩蕩,腦袋往門板上一撞,也死了。
連殺兩人的南宮長萬大搖大擺地走出大門,正巧權(quán)臣華父督剛從自己的房間出來。南宮長萬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又是一記鐵拳,把老邁的華父督也打死了。華父督當年為了得到美人,殺死了宋殤公和孔父嘉,當了二十年的權(quán)臣。不想一大把年紀時,被南宮長萬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真可謂報應。
殺死宋閔公與權(quán)臣華父督之后,南宮長萬公然造反,派軍隊包圍了王宮。宋閔公的弟弟公子御說逃到亳邑避難,其他公子則逃往蕭邑。
為了斬草除根,南宮長萬派兒子南宮牛圍攻亳邑。亳邑守軍奮起反擊,南宮牛無法破城,只得采取久圍戰(zhàn)略,企圖困死亳邑的抵抗力量。
亳邑的攻防戰(zhàn)陷入僵局,蕭邑又成為另一個抵抗中心。蕭邑大夫叔大心與逃亡到此的諸公子誓師起兵,討伐南宮長萬,軍事行動的首要目標就是解亳邑之圍。軍心渙散的南宮牛叛軍,在蕭邑軍隊的反擊下全線潰敗,南宮牛也戰(zhàn)死。
南宮長萬的精銳部隊在亳邑一役中全軍覆沒,蕭邑與亳邑的聯(lián)軍兵鋒直指宋國的都城,南宮長萬成了光桿司令。好漢吃不得眼前虧,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力大無比又殺人不眨眼的南宮長萬是個孝子,逃跑時沒忘帶上母親。他把母親安置在車上,自己拉著車風馳電掣地飛奔,直奔陳國去了。
宋閔公的弟弟公子御說被擁立為國君,史稱“宋桓公”。
宋桓公開始對南宮長萬進行秋后算賬,他派人帶了重金跑到陳國,要求引渡南宮長萬。收取重金賄賂后的陳國政府打算逮捕南宮長萬,移交給宋國。但南宮長萬不是等閑之輩,他的鐵拳何等的厲害。要生擒南宮長萬,不是容易的事,得有個萬全之計。俗話說“英雄難過美人關(guān)”,看來只得使出美人計這一招了。陳國人指使一名美女陪酒,南宮長萬喝得酩酊大醉。糊里糊涂之間被埋伏在一旁的武士用牛皮裹了全身,捆得緊緊的,用馬車載回宋國。
南宮長萬一醒酒,心里暗叫不好。全身被牛皮捆得動彈不得,不由自主用盡全身力氣試圖掙開。他果然天生神力,手腳奮力捅破了牛皮,但仍無法掙脫捆綁。宋桓公對南宮長萬用了最殘酷的刑罰,將他活生生地剁為肉醬。這位春秋著名的勇士,落個如此慘的結(jié)局,也是咎由自取了。
一直冷眼旁觀的齊桓公要出手了。
公元前681年,齊桓公邀請宋、陳、蔡、邾和遂五國在齊國北杏召開會議,會議的議題是關(guān)于宋國動亂后的善后事宜。這也是齊桓公第一次召集國際會議,后來這成為霸國領(lǐng)袖諸侯的一種重要手段。不過此時的齊國還不能算是真正的霸主,因為并沒有得到諸侯的承認,在齊桓公所邀請的五個國家中遂國拒絕出席會議。
要對諸侯產(chǎn)生足夠的震懾力,就必須以武力為后盾,殺雞駭猴成了必要的手段。齊桓公以遂國不從為由,悍然入侵,將遂國從地圖上輕輕抹去。早在齊桓公上臺的第二年(公元前684年),齊國便吞并了譚國,而遂國成了齊桓公稱霸路上的第二個犧牲品。
北杏會議簽署了一系列協(xié)定,齊國開始掌握了國際事務的話語權(quán)。齊桓公在管仲的支持下,設計出了一種稱霸的模式,即主導諸侯會議加上武力威懾。
齊桓公表面上是要解決宋國動亂后的遺留問題,其實是以北杏會議的協(xié)定約束宋國,不諳此道的宋國人很快就付出代價了。不久之后,齊桓公雞蛋里挑刺,借口宋國人沒有履行北杏會議的協(xié)定,對宋國發(fā)動討伐戰(zhàn)。
為了突顯伐宋之戰(zhàn)的合法性,齊桓公抬出周王室的旗幟,他向周僖王請求派遣周軍參加伐宋之戰(zhàn)。長期被忽視的周王室也想通過此戰(zhàn)來維護王室的尊嚴,周僖王命令單伯率軍參加作戰(zhàn)。齊和周的軍隊迅速向宋國境內(nèi)推進,遭遇南宮長萬叛亂后的宋國,軍事力量已經(jīng)大打折扣,除了順服齊國之外,還能怎么辦呢?
宋國政府放棄抵抗,與齊國為首的多國聯(lián)軍談判,重新承諾遵守北杏協(xié)定的內(nèi)容。
從此,宋國在外交上實施一邊倒的原則,即完全成為齊國的小嘍啰。齊桓公一生總計召集過十五次諸侯會議,宋國是唯一全程參加的國家,一次也沒缺席。
初嘗甜頭的齊桓公繼續(xù)不露聲色地通過諸侯會議來提高齊國的國際地位。公元前679年,齊國召集宋國、陳國、衛(wèi)國和鄭國在衛(wèi)國的鄄地舉行諸侯會議。由于這一次到會的國家中,宋、衛(wèi)和鄭諸侯國都是中原有影響力之國,因而這次會議也被認為是齊國霸業(yè)的開端。
諸侯會議是國際新秩序的體現(xiàn),成為處理解決國際問題的主要方式。這是在周王室衰落的背景下,重建政治秩序的一種嘗試。這種模式在齊桓公之前便出現(xiàn)雛形,但在管仲的精心設計下,諸侯峰會逐漸成為協(xié)調(diào)國際事務的主要手段。從某種意義上說,其作用有點類似現(xiàn)在的聯(lián)合國,而齊國則是諸侯會議中的主席國。
鄄地會議中又見到了鄭國的身影,在此之前鄭國已經(jīng)有十幾年閉關(guān)自守了,是什么原因使得鄭國重返國際舞臺呢?
原來隱忍十七年的鄭厲公成功復辟,他的歸來使鄭國人又看到了希望。
當年鄭厲公密謀誅殺權(quán)臣祭仲未果而逃到櫟邑,組建了一個流亡政府;鄭昭公被高渠彌弒殺后,平庸的繼任者子儀未能將鄭莊公的事業(yè)發(fā)揚光大,從此鄭國突然在國際舞臺上消失了身影。
鄭國國內(nèi)實際上存在兩個政權(quán),一個是子儀政權(quán);另一個是鄭厲公在櫟邑的流亡政權(quán)。在子儀統(tǒng)治的十幾年里,鄭國失去了往日的雄風。國人對子儀的無能越發(fā)不滿,支持鄭厲公歸來的呼聲也越發(fā)高漲。
在這種背景下,鄭厲公重奪大權(quán)的時機成熟了。經(jīng)歷十七年的流亡生涯,鄭厲公更加成熟與干練。櫟邑流亡政府羽翼漸豐,是回到久別國都的時候了。
公元前680年,鄭厲公開始了他的復位之戰(zhàn)。他揮師向國都進軍,鄭國的內(nèi)戰(zhàn)爆發(fā)。流亡政府的軍隊得到了多數(shù)國人的支持,鄭厲公又是名將出身,通曉兵法戰(zhàn)略。兵鋒所及,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
子儀的寵臣傅瑕賣主求榮,殺死子儀,獻城投降。鄭厲公兵不血刃占領(lǐng)都城后,重登君位,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殺掉貪生怕死的傅瑕。
復位之后的鄭厲公開始清算十七年前的舊債,當年參與祭仲殺害雍糾并逼迫鄭厲公出走的叛亂分子受到了嚴厲的懲罰。主謀祭仲已經(jīng)去世,他的主要黨羽公子瘀被處死,強鉏被砍掉雙腳。
鄭厲公復辟的成功,意味著鄭國將重返國際舞臺。他試圖重建鄭國的光輝歲月,只可惜他生不逢時,齊國正以巨龍的雄姿崛起于東方。
在咄咄逼人的齊國面前鄭國只能充當配角。
公元前679年,鄭國參加齊國主持的鄄地會議。在這次會議上齊國挾滅譚亡遂和征魯伐宋之威,理所當然地被推為諸侯之首,并奠定了其作為中原領(lǐng)袖的地位。
但鄭厲公顯然不甘心屈居人下,他一心要捍衛(wèi)鄭國的強國地位。
鄄地會議結(jié)束后不久,鄭厲公對夙敵宋國發(fā)動侵略,但事實證明這是在錯誤的時間發(fā)動的一場錯誤戰(zhàn)爭。他的思維還停留在鄭莊公的時代,不知時代已發(fā)生了改變。齊桓公主導下的會盟運動,實際上是一種國際新秩序。鄭厲公對宋國的偷襲,違背了鄄城會盟的精神。以中原霸主自居的齊桓公豈肯坐視不理,很快,齊、宋和衛(wèi)國聯(lián)合進攻鄭國。
令鄭厲公頗感尷尬的是南方的楚國也趁機渾水摸魚,楚文王借口鄭厲公復辟后沒有及時通告楚國,這是對楚國心存蔑視。楚軍大舉北上,進攻櫟邑。在鄭國走向衰落時,東方的齊國與南方的楚國已經(jīng)成為中國最強大的兩股勢力。在這種情況下,鄭厲公必須做出明智的選擇。
鄭厲公選擇了與齊國媾和,這年冬季,齊、鄭、魯、宋、衛(wèi)、陳、許、滑和滕九個國家在宋國的幽地召開會議。鄭國與齊和宋等國和解,與會九個國家組成聯(lián)盟。
鄭厲公試圖恢復鄭國的強國地位,但是畢竟世易時移。隨著鄭厲公一天天地衰老,似乎光榮與夢想漸行漸遠。
公元前675年,周王室發(fā)生了叛亂,為鄭厲公提供了一次大展拳腳的機會。
周惠王繼承王位第二年,他與以前的周桓王一樣喜歡貪小便宜。他手下有五個大臣,有的被周王奪了菜園,有的被搶了房產(chǎn),有的被取去田地或者奪了俸祿。作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很有點流氓樣。這五大臣心里恨恨的,正好周惠王的弟弟子頹也對王兄很不滿。于是五大臣就和子頹勾結(jié)起來,準備共同推翻周惠王。在衛(wèi)國與南燕國軍隊的幫助下,這次政變獲得成功,周惠王逃出都城。
這是繼繻葛之戰(zhàn)周桓王挨了鄭國一箭之后,周王室又一次狼狽不堪地陷入困境。
鄭厲公明智地利用周王室政變的機會,重新樹立鄭國的權(quán)威。公元前674年前,鄭厲公前往解決周王室的內(nèi)部糾紛,趁機將參與政變的南燕國國君仲父抓了起來。
夏季,鄭厲公將四處流浪的周惠王迎到了鄭國。并派人潛入周王室的首都洛邑,把周朝的傳國寶物給偷了出來,這向外界表明在鄭國的周惠王才是周王室的合法代表。
為了幫助周惠王復辟,鄭厲公又前往虢國(此時虢國尚未被晉國所滅),與虢公一起商議周惠王復辟的事宜。虢國一直是周王室的左膀右臂,虢公同意與鄭厲公共同出兵討伐周子頹偽政府。
公元前673年,鄭虢聯(lián)軍發(fā)動了對子頹偽政府的軍事打擊。子頹偽政府根本無力抵抗,洛邑很快被攻破,子頹和叛亂的五大臣均被殺死。這場周王室內(nèi)部的叛亂以失敗而告終,周惠王復辟成功。
鄭厲公成為周王復辟的第一功臣,鄭國默默無聞十數(shù)年后,再次憑借驚人的功勛為各諸侯國所側(cè)目。從而大大地提高了在諸侯國中的聲望與威名,而且也撈到了一些實惠。
為了感謝鄭厲公,周惠王將虎牢關(guān)以東的土地賞賜給了鄭國,鄭國的土地得以擴張。
齊桓公在天子蒙難之時,并沒有施以援手,反而被精明過人的鄭厲公搶得先機。這不能不說是一大失誤,在政治上陷于被動的局面。
手握王命的鄭厲公在與齊桓公的較量中,第一次占據(jù)主動權(quán),這幾乎讓齊桓公慌了手腳。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在鄭厲公雄心勃勃欲恢復鄭國霸業(yè),與齊國和楚國逐鹿天下時,老天爺卻不給他機會了。
在協(xié)助周惠王成功復辟后,鄭厲公在事業(yè)的巔峰時溘然長逝。他的突然病逝,使得鄭國再沒有機會贏得霸業(yè)爭奪戰(zhàn)的勝利。他的后繼者才干平平,只能使鄭厲公的事業(yè)成為光榮時代的回光返照。從此之后,鄭國從一流強國淪為二流諸侯國,再也沒有機會與齊國爭一日之雄長。
鄭厲公之死是齊桓公的幸運。
在魯國和宋國先后俯首稱臣后,鄭國也未能撼動齊國的霸主地位。
然而鄭厲公最終以“勤王”壯舉,險些威脅到齊國的霸業(yè)。也令齊桓公意識到周王室雖然衰落,仍然有利用價值。此后齊桓公吸取教訓,高舉“尊王”與“攘夷”兩面大旗,將齊國的霸業(yè)推向巔峰。
上一篇:闔閭之死-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韓原之戰(zhàn)-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